唐代文獻所記怛邏斯(Talas,故址在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是西域碎葉(Tokmak)川流域的一個軍事重鎮。[1]關於怛邏斯歸屬,唐代文獻有不同記載,中國古代學者與近當代學者有兩種說法,不同記載、兩種認識是否有根據;若成立,是何因素造成一事兩說。這些問題今人鮮有問津,而澄清這些問題不僅有助於瞭解這一地區的政局變化,而且具有文獻學價值。

一、怛邏斯屬石國說

怛邏斯屬石國(Tashkend,今塔什干),是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提出的,當代學者也不乏持此說。[2]《資治通鑑》雲:突騎施可汗蘇祿……晚年……諸部離心。酋長莫賀達幹、都摩度兩部最強,其部落又分爲黃姓、黑姓,互相乖阻,於是莫賀達幹勒兵夜襲蘇祿,殺之。都摩度初與莫賀達干連謀,既而復與之異,立蘇祿之子骨啜爲吐火仙可汗,以收其餘衆,與莫賀達幹相攻。莫賀達幹遣使告磧西節度使蓋嘉運,上命嘉運招集突騎施、拔汗那以西諸國;吐火仙與都摩度據碎葉城,黑姓可汗爾微特勒據怛邏斯城(胡三省注云:碎葉川長千里,西屬怛邏斯城。其城初屬石國,石常分兵鎮之),相與連兵以拒唐。[3]

如果將胡三省註文與《新唐書·西域傳》相堪,不難發現它直接來源於《新唐書·西域傳》關於石國與碎葉的記載。雲:(石國)東北距西突厥……有碎葉者,出安西西北千里所,得勃達嶺,南抵中國,北突騎施南鄙也,西南直蔥嶺贏二千里。水南流者經中國入於海,北流者經胡入於海。北三日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由勃達嶺北行贏千里,得細葉川。東曰熱海,地寒不凍。西有碎葉城,天寶七載,北庭節度使王正見伐安西,毀之。川長千里,有異姓突厥兵數萬,耕者皆擐甲,相掠爲奴婢。西屬怛邏斯城,石常分兵鎮之。[4]

胡三省的註文直接取自《新唐書》關於碎葉的記載。然《新唐書》關於石國方位的表述曰“東北距西突厥”,關於碎葉位置的表述則曰“北突騎施南鄙”。以突騎施指代西突厥,表明《新唐書》記述的碎葉是突騎施在西突厥部落中興起後該地的情況。因此,《新唐書》關於石國記載的前部分與碎葉的記載來源於不同時期的材料,確切地說,《新唐書》關於碎葉的記載取材於杜環《經行記》。《經行記》雲:

碎葉國,從安西西北千餘里,有勃達嶺,嶺南是大唐北界,嶺北是突騎施南界。西南至蔥嶺二千餘里,其水嶺南流者盡過中國而歸東海;嶺北流者盡經胡境,而入北海。又北行數日,度雪海。其海在山中,春夏常雨雪,故曰雪海。中有細道,道傍往往有水孔,嵌空萬仞,輒墮者莫知所在。勃達嶺北行千餘里至碎葉川,其川東頭有熱海,茲地寒而不凍,故曰熱海。又有碎葉城,天寶七年,北庭節度使王正見薄伐,城壁摧毀,邑居零落。昔交河公主所居止之處,建大雲寺猶存。其川西接石國,約長千餘里。川中有異姓部落,有異姓突厥,各有兵馬數萬。城堡間雜,日尋干戈,凡是農人皆擐甲冑,專相虜掠以爲奴婢。其川西南頭,有城名曰怛邏斯,石國大鎮,即天寶十年髙仙芝軍敗之地。[5]

《經行記》作者杜環曾隨高仙芝出征,兵敗怛邏斯爲大食人所俘虜,親歷過怛羅斯。他的記載較其它文獻更爲詳細,這也是《新唐書》取材的原因。他說怛邏斯爲石國大鎮,是其親眼所見,不會有誤。所以胡三省說怛邏斯屬石國是有根據的。

二、怛邏斯屬西突厥說

近代法國學者沙畹認爲怛邏斯屬西突厥。沙畹在其著作中一謂“碎葉(Tokmak)及怛邏斯(Talas)兩城在西突厥歷史中任務之重大,可知其應爲弩失畢部落之兩大中心。吾人所知者只此,蓋史無明文,未能祥也。”又謂“熱海吹河(Tchou)怛邏斯(Talas)五弩失畢之地。”[6]沙畹一說不確定,再說給出了確定答案。姑且不論沙畹謂怛邏斯爲西突厥五弩失畢部落一中心是否妥當,但他認爲怛邏斯屬西突厥領地的表態是明確的。

《大唐西域記》記玄奘貞觀年間西行至怛邏斯後,南行十餘里至小孤城,從此西南行二百餘里至白水城(Istijāb,故址在塔什干Tashkand之東北,今其地Sayram),西南行二百餘里至恭御城(今錫爾河支流Chirchik河與Angren河流域),從恭御城南行四五十里至笯赤建國(Nujakath,今塔什干地區的汗阿巴德Ханаσад),從此西行二百餘里至赭時國(石國)。[7]玄奘西行時,西突厥已征服了粟特、吐火羅地區,當地胡國已成爲西突厥的屬國,石國是其中之一。玄奘離開怛邏斯後長途跋經笯赤建國才能到達石國,可見當時的怛邏斯屬於西突厥本部城鎮,非屬國石之城鎮。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平定阿史那賀魯叛亂後,唐在西突厥本部及粟特、吐火羅地區置府州,將西突厥及屬國俱收入版圖。直至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碎葉、怛邏斯仍爲西突厥本部城鎮。《新唐書》:

俄而莫賀達幹、都摩支夜攻蘇祿,殺之。都摩支又背達幹立蘇祿子吐火仙骨啜爲可汗,居碎葉城,引黑姓可汗爾微特勒(勤)保怛邏斯城,共擊達幹。帝使磧西節度使蓋嘉運和撫突騎施、拔汗那西方諸國。莫賀達干與嘉運率石王莫賀咄吐屯、史王斯謹提共擊蘇祿子,破之碎葉城。吐火仙棄旗走,禽之,並其弟葉護頓阿波。疏勒鎮守使夫蒙靈察挾銳兵與拔汗那王掩怛邏斯城,斬黑姓可汗與其弟撥斯,入曳建城,收交河公主及蘇祿可敦、爾微可敦而還,又料西國散亡數萬人,悉與拔汗那王。[8]

開元二十七年時突騎施黑姓可汗爾微特勤駐守在怛邏斯,唐疏勒鎮守使將其擊殺也在怛邏斯。唐滅蘇祿餘部後,唐廷採取以前慣用的做法,以西突厥阿史那氏可汗後裔統領西突厥部落,冊立右武衛大將軍、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懷道子昕爲十姓可汗。唐廷此舉遭到突騎施首領莫賀達幹反對,阿史那昕在赴任途中行至俱蘭(今吉爾吉斯斯坦盧格沃伊附近)爲莫賀達幹襲殺。傳世文獻未說明唐玄宗冊封阿史那昕爲可汗時讓其建牙於何處,然西突厥曾在碎葉川的駐牙地並非只有碎葉、怛邏斯兩地。統葉護可汗時,由於版圖擴大徙汗廷於石國之北的千泉(Bing-yul,大致位於今吉爾吉斯斯坦明布拉克Minbulak),[9]監製西域諸國。唐在千泉以西突厥阿悉吉(結)泥熟部置千泉都督府,[10]千泉也是碎葉川一重鎮。從阿史那昕赴任途徑倶蘭可知,阿史那昕建牙之地不在碎葉,也不在千泉,而是在怛邏斯。千泉在碎葉西,俱蘭又在千泉西,若阿史那昕駐牙地在碎葉、千泉,無需遠赴俱蘭再返回千泉或碎葉。唐的意圖在於通過阿史那昕坐鎮怛邏斯統領突騎施餘部。天寶元年(742年),怛邏斯依然是西突厥部落的領地。葛邏祿,“至德(756—757年)後,部衆漸盛,與回鶻爲敵國,仍移居十姓可汗之故地,今碎葉、怛邏斯諸城,盡爲所據。”[11]葛邏祿西遷後所據碎葉、怛邏斯,當時人仍然記得其地曾是西突厥領地。毫無疑問,沙畹認爲怛邏斯爲西突厥領地,併爲其活動中心之一是有充分根據的。

三、怛邏斯歸屬的變化

綜上所見,怛邏斯爲石國城鎮,或其爲西突厥中心之一,兩種說法都是有根據的,這就存在西突厥與石國交替據有怛邏斯的問題。《經行記》的作者杜環親歷了天寶十載(751年)的怛羅斯戰役,他說怛羅斯爲石國大鎮是天寶十載以前的情況。上文述及唐廷冊封阿史那昕爲十姓可汗使其據怛邏斯統領突騎施餘部,天寶元年五月間阿史那昕正在赴任途中,[12]其時石國尚未佔據怛邏斯。石國據怛邏斯應在天寶元年至天寶十載之間,怛邏斯歸屬的變化也只能發生在這期間,這一變化是由開元二十七年後中亞石國、西突厥地區政局的變化促成的。

唐高宗顯慶二年平定阿史那賀魯叛亂後,唐最初是以冊封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後裔爲西突厥可汗統領西突厥餘部,實現對西突厥的統治。武則天長安三年(703年),唐冊封的西突厥可汗斛瑟羅部將突騎施部首領烏質勒勢力逐漸強大,斛瑟羅不能控制,領地爲烏質勒兼併。烏質勒卒,其子娑葛繼襲嗢鹿州都督、懷德郡王。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冊封娑葛爲可汗,使其統領西突厥十姓部落。唐睿宗景雲(710—711年)中,娑葛爲後突厥默啜所滅,娑葛部將蘇祿糾集餘部,自爲可汗。蘇祿在西突厥的統治地位得到唐的承認,唐冊封其爲忠順可汗。蘇祿支持中亞地區的首領反抗阿拉伯人,在世時曾奄有整個中亞西部。[13]然而由於蘇祿羽翼漸豐,野心膨脹,不僅要恢復西突厥曾在粟特、吐火羅地區的領地,而且聯合吐蕃、大食謀取安西四鎮,唐對其失去控制,甚至迫使唐欲與大食計會連兵,共擊突騎施,但並未實現。蘇祿晚年爲其部下所殺,內部分裂。開元二十七年四月,“拔汗那王阿悉爛達幹、使(史)國王斯謹提、突騎施大將索俟斤,並遣使獻表起居。”[14]蘇祿控制的中亞粟特地區胡國及突騎施部落紛紛投唐。同年,唐玄宗命磧西節度使蓋嘉運率突騎施莫賀達幹、石王、史王、拔汗那王並疏勒鎮守使攻滅蘇祿餘孽。唐消滅突騎施蘇祿餘部後,又開始在西突厥本土重建統治秩序。天寶元年五月間,突騎施首領莫賀達幹襲殺唐廷冊封的十姓可汗阿史那昕,隨後唐廷命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發兵討伐,誅殺莫賀達幹。天寶三年(744年)九月(《冊府元龜》係爲二年,誤),“安西黑姓可汗骨咄祿毗伽遣使獻方物。”[15]唐冊立的突騎施可汗隸屬於安西都護府。天寶七載(748年),西突厥餘部又遭北庭節度使王正見討伐,並摧毀碎葉城。此時的西突厥餘部,已完全處在唐的控制之下。

蘇祿統領的突騎施分爲黃姓、黑姓兩部分。黃姓是娑葛曾經統領的部落,黑姓爲蘇祿統領的部落,蘇祿晚年黃、黑二姓已開始互相仇視。隨之而來,因西突厥餘部叛亂又屢遭唐討伐,勢力衰落,更是加劇了突騎施內部的分化。這從唐頻繁地冊封突騎施可汗或大纛官即可見一斑。天寶元年四月後,突騎施大纛官都摩度降,[16]六月,唐冊封突騎施大纛官都磨度闕頡斤爲三姓葉護。[17]天寶三載五月,夫蒙靈察誅殺莫賀達幹後,[18]同年六月唐冊封黑姓伊裏底蜜施骨咄祿毗伽可汗爲十姓可汗。[19]天寶八載(749年)七月,冊十姓突騎施移撥爲可汗(骨咄祿毗伽俱支)。[20]天寶十二載(753年)九月,冊封骨咄祿毗伽突騎施黑姓可汗登裏伊羅密施;[21]同年九月,唐廷又冊封了骨咄祿伊難如三姓毗方伽頡利發。[22]乾元(758—759年)中,有黑姓可汗阿多裴羅遣使入朝。[23]貞元二年(786)八月賜安西管內黃[姓]纛官頓啜護波支鐵劵。[24]唐此時冊封的可汗、大纛官都不是突騎施或西突厥餘部統一的首領,分別統領着突騎施黑、黃二部。分而治之,固然有利於唐控制西突厥餘部,但導致黃、黑二姓內訌加劇。

與此同時,自開元二十七年前後石國內部也發生變化。《新唐書》記載:

開元初,封其君莫賀咄吐屯,有功,爲石國王。二十八年,又冊順義王。明年,王伊捺吐屯屈勒上言:“今突厥已屬天可汗,惟大食爲諸國患,請討之。”天子不許。天寶初,封王子那俱車鼻施爲懷化王,賜鐵券。久之,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劾其無蕃臣禮,請討之。王約降,仙芝遣使者護送至開遠門,俘以獻,斬闕下,於是西域皆怨。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邏斯城,敗仙芝軍,自是臣大食。[25]

《新唐書》文省事簡,對開元二十七年至怛邏斯戰役這段時間石國內部情況以及與唐關係的記載極爲模糊且多有錯訛,研究者也未予注意。現將自開元二十七年以來,石國與唐往來的相關記載梳理如下:

開元二十七年八月,[26]石國王莫賀咄吐屯隨蓋嘉運討蘇祿子吐火仙於碎葉。[27]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三月,以石國蕃王莫賀咄吐屯有功封爲石國王,加特進,仍賜旌節。翌日,又冊爲順義王。[28]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石國王伊吐屯屈勒上唐玄宗書:“奴自千代以來,於國忠赤。只如突厥騎施可汗忠赤之中(日),部落安貼,後背天可汗,腳底大(火)起。今突厥已屬天可汗,在於西頭爲患,惟有大食,莫逾突厥。伏乞天恩不棄突厥部落,討得大食,諸國自然安貼。”[29]

天寶元年正月丁巳,石國王遣使上表,乞授長男那居車鼻施官,詔拜大將軍,賜一年俸料。[30]同事《冊府元龜》卷九九九《外臣部·請求》記爲“五月”,當是“正月”之誤。

天寶元年三月,曹國王哥邏僕羅、石國王特勤,並遣使獻馬及方物。[31]

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石國王特勤遣女婿康國大首領康染顛獻物。[32]

天寶三年七月,大食國、康國、史國、西曹國、米國、謝國、吐火羅國、突騎施、石國,並遣使獻馬及寶。[33]

天寶四載(745年)七月,石國王特勒勤、安國王屈底波,並遣使來朝貢。[34]

天寶五載(746年),“封其子那俱車鼻施爲懷化王,並賜鐵劵。”[35]《唐大詔令集》所錄《賜懷化王那俱車鼻施鐵劵文》記載,天寶十二載十月唐授故石國順義王男那俱車鼻施特進,仍封懷化王。即那俱車鼻施爲石國王莫賀咄吐屯之子。唐玄宗表彰那俱車鼻施:“卿又能効節輸忠,克復居宇,扞邊率下,循職修貢,信彰夷落,義貫幽明。”[36]此時的那俱車鼻施儼然統領一方,已繼承了石國王位。又唐冊封俱車鼻施爲懷化王《冊府元龜》亦係爲“天寶十二載十月”。[37]今人疑《唐代詔令集》、《冊府元龜》系年“十二載”“十”爲衍文,[38]但忽略了《唐會要》關於此事的系年。唐冊封俱車鼻施爲懷化王在天寶五載,而非天寶十二載。

天寶五載三月,石國王遣使來朝並獻馬十五匹。石國副王伊捺吐屯屈遣使獻方物。[39]

天寶五載閏十月,突騎施、石國、史國、米國、罽賓國各遣使來朝。[40]

天寶八載(749年)八月,十姓突騎施遣使來朝,寧遠國王子屋磨來朝,石國王子遠恩來朝。[41]

天寶九載(750年),“(高仙芝)討石國,其王車鼻施約降,仙芝爲俘獻闕下,斬之,由是西域不服。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於怛邏斯城,以直其冤。”[42]

天寶十二載十二月,葛邏祿及石國遣使獻方物。[43]

據以上材料,對《新唐書》所記可以做進一步補充或釐正。

一是《新唐書》所記莫賀咄吐屯順義王與伊捺吐屯屈勒關係不明,王子那俱車鼻施是哪位王之子也不明。《全唐文》謂伊捺吐屯屈勒爲莫賀咄吐屯之子,[44]今人有從其說,[45]然伊捺吐屯屈勒開元二十九年以石國王身份出現在史籍,而天寶元年正月莫賀咄吐屯還在爲其子那居車鼻施官向朝廷請求官職。顯然,伊捺吐屯屈勒在莫賀咄吐屯離世前已是石國王,其王位並非承繼於莫賀咄吐屯,伊捺吐屯屈勒並非莫賀咄吐屯嗣子、繼位人;那居車鼻施爲石國王莫賀咄吐屯之子。

二是《新唐書》記唐冊封那俱車鼻施爲懷化王、賜鐵券在天寶元年,系年有誤,在天寶五年。懷化王,是其繼承其父莫賀咄吐屯王位後唐廷追賜的嘉號。

三是那俱車鼻施何時繼位《新唐書》未載。天寶元年正月莫賀咄吐屯爲那居車鼻施官請求官職,同年三月有石國王特勤進獻。天寶五載三月有石國王、石國副王伊捺吐屯屈同時進獻方物,天寶五載石國順義王已是故王。順義王故世應在天寶元年正月至五年之間。天寶元年三月出現的石國王特勤顯然不是伊捺吐屯屈勒,而是那俱車鼻施。即順義王在天寶元年正月至三月間離世,其子那俱車鼻施隨即繼位,以石國王特勤的名號出現在朝貢的名單中。沙畹據兩唐書《高仙芝傳》謂當時的石國王應爲天寶初(沙畹誤,受封在天寶五載,見上文)受封的車鼻施,天寶二年以後入貢之王皆屬此王。[46]白壽彝也認爲被高仙芝擒獲並斬於闕下的石國王車鼻施就是那俱車鼻施。[47]沙畹、白壽彝的判斷是正確的,車鼻施是那俱車鼻施的簡寫,他就是天寶元年三月以後出現在朝貢名單上的石國王特勤。張日銘以爲那俱車鼻施未繼承王位,此說顯然難以成立,[48]恰恰是忽略了對以上述史實的梳理。

基於以上事實,可以對開元二十七年至怛羅斯戰役前石國內部情況,以及石國與突騎施部的關係有大概的瞭解。開元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石國有兩王,一王爲莫賀咄吐屯,唐冊封的順義王,另一王爲伊捺吐屯屈勒。其時,石國內部已產生政治分化。天寶元年正月後有兩王,一是石國王特勤,即莫賀咄吐屯之子那俱車鼻施,一是石國副王伊捺吐屯屈勒,他的真實身份是副王。石國內部分化爲不同政治集團的狀況一直延續至天寶九載高仙芝擒獲石國王車鼻施前。石國內部政治集團分化,突騎施黃、黑二姓內訌加劇,促使雙方走向了以鄰爲援的道路。石國王特勤主動介入了突騎施內政,加劇了突騎施的動亂,與唐對抗。[49]關於高仙芝出兵石國的原因,也有人認爲系應費爾干納伊赫施德(拔汗那王)的邀請。[50]這不是主因,唐不會輕易應許一個屬國的請求去懲罰另一個屬國。已有先例,即使開元時期大食入侵唐在中亞屬國,唐廷也未應屬國的請求直接出兵。突騎施、石國作爲唐的屬部、屬國,私下互相結援,以壯大自己的勢力,造成西突厥部落叛亂,自然是唐難以容忍的,這纔是問題的關鍵。高仙芝彈劾石國無蕃臣禮,也就是針對石國王介入突騎施部落的內部紛爭,結援於背叛唐廷的突騎施部落的行爲,奏請朝廷準其發兵討伐。天寶十載(751年)元月高仙芝所獻俘酋中有石國王、突騎施可汗,說明石國、突騎施同爲高仙芝討伐的對象。開元二十七年唐攻滅突騎施蘇祿餘孽後,西突厥本土遂成爲陷入內訌的突騎施餘部之間以及鄰國覬覦的目標。石國作爲西突厥曾經的屬國,其王特勤,也就是那俱車鼻施,在突騎施衰落之際,不惜冒被唐懲罰的風險,藉機介入突騎施餘部紛爭將版圖擴張至怛邏斯,原本西突厥城鎮遂成爲石國城鎮。這就是杜環所見怛邏斯爲石國城鎮的由來。石國王的擴張,最終致其遭滅頂之災,也成爲怛羅斯戰役的近因。唐代文獻關於怛邏斯歸屬的兩種記載是怛邏斯在不同時期的歸屬。

作者王義康爲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原文載《青海民族研究》2020年第1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