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章鱼船长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已经上映第五天了,各位小伙伴都看了吗?我猜在场的哈迷们可能已经快乐的二刷三刷了吧,毕竟哈利波特能够在内地重映(不算电影节的话),也可以说是“有生之年”了,更不要说这次上映的还是4K复刻的3D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部哈利波特的开山之作,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开始之前,我们先看看这部电影到底有多火。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第四天票房就突破了1亿元,自此该部电影全球累计票房达到10.0126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哈利波特能够复映,除了疫情复工的原因,也因为今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引进中国的20周年,从2019年起,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便开始各项准备工作,计划将本片带回中国大银幕。

从1991年,JK罗琳第一次在火车上诞生写一本关于巫师的书算起,哈利波特已经诞生近三十年了。当年的罗琳女士一定难以想象,这样一个诞生于她穷困潦倒之际的儿童读物,已成长为如今的顶级IP,也成为了全世界儿童的童年记忆,和许多成年人不愿打破的纯真幻想。

每个哈迷都相信,有一只走丢的猫头鹰那里藏着自己的录取通知书

把童话搬上大荧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童话和儿童读物改编的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个重要分支,除了哈利波特,还有著名的“霍比特人”系列、“纳尼亚传奇”三部曲、“饥饿游戏”系列等等,但是如哈利波特这般成功的却是独此一家。

想当年华纳兄弟公司斥资2亿打造《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有多少业内人士等着看他们笑话。毕竟连纳尼亚传奇这样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也在推出电影后一部不如一部。

要知道,《纳尼亚传奇》原著的作者是与托尔金齐名的CS刘易斯,该书曾获英国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誉——卡内基文学奖。然而在电影推出后,只有第一部成绩较好,也仅达到了7亿元的票房,后两部则分别仅为4.5亿元和3亿元。而“哈利波特”系列则是步步走高,大结局《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更是达到了13.4亿元的好成绩。

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圆眼睛的少年有如此魅力?

一部彻头彻尾的英国故事

哈利波特的故事基本都在英国发生,而在书中那个隐秘的魔法世界中,我们也能找到无数英国文化的元素。如今,哈利波特已经和福尔摩斯、披头士、大本钟一样,成为了英国文化的一部分。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去往英国,只为看一眼这个电影中的神奇国度。可以说想到魔法,就一定会想到英国。而这种鲜明的文化印记,也是让哈利波特能够走向世界的原因。

霍格沃茨与英国公立寄宿学校

除了第六部,每一部哈利波特的故事都是在霍格沃茨——这个“最好的魔法学校”展开的。这一说法是来自麻瓜世界的赫敏在一年级时的判断,而同样对魔法世界一无所知的哈利也自然信以为真。哈利和赫敏对于霍格沃茨的看法源于对魔法世界的不了解,有趣的是,读者也会因为对英国的不熟悉对霍格沃茨产生认知的偏差。

霍格沃茨的寄宿制和四位创始人的传说,很容易让我们认为它是一座精英私立学校。但是在《死亡圣器》这一部中卢平提到,所有的英国小孩都只能在霍格沃茨接受学校教育,除非他们的父母选择让他们在家学习或者出国。这就证明了霍格沃茨是一所公立的、官方指定的学校。

一般来说,公办学校肯定是没有私立学校好的,但这在英国却恰恰相反。比如著名的伊顿公学,最初便是一所对所有人开放的免费、公办学校。而霍格沃茨与霍格莫德村之间的紧密联系,一如伊顿公学和温莎堡之间的关系,似乎也在隐隐暗示这一点。

寄宿学校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天地,独特的寄宿生活也给读者带了了新鲜感和神秘感。同时,那种为作业发愁、上课走神、疯狂准备考试的生动描写,也会让每一个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会心一笑。

电影中的英国元素

小说作者J.K.罗琳对电影改编有一些自己的坚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要求片中的演员要全部来自英国或爱尔兰,除非小说中有明确提到来自别的国家的角色,比如火焰杯中出场的华裔女孩秋张,以及来自其他国家魔法学校的师生。这一“纯英国”的演员阵容不单是产生了“英国演员分为两类:演过哈利·波特的和没演过的”这样的调侃,也塑造了“哈利波特”系列从表演风格到口音的英伦风味。

没演过的“可怜”孩子

而在电影的视觉表现上,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导演克里斯·哥伦布奠定了一个视觉上的基线,后来的导演虽然由于个人风格和故事发展做了变化,但是那种魔法与蒸汽科技交杂,中世纪艺术与当代视觉元素融合的设计一直保留了下来,很好的区分了魔法与现实世界,同时也为后来的IP开发打下了基础。

关于莎士比亚的隐喻

罗琳最喜欢的莎士比亚戏剧是《麦克白》 ,《麦克白》的故事核心便是女巫做出了让一个强大的人物发疯的预言,导致了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战争。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

除了预言的部分,伏地魔与麦克白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伏地魔和麦克白都痴迷于权利,为此他们把自己逼疯了,开始变得邪恶。在成为伏地魔之前,他是汤姆 · 里德尔,霍格沃茨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同样地,麦克白也曾是一个受人喜爱和尊敬的人,但是一旦他听说自己可以成为国王,他就愿意杀死邓肯国王。

也曾“一表人才”的伏地魔

就像伏地魔认为哈利是他最大的威胁一样,麦克白也认为麦克德夫是唯一阻碍他的人。麦克白和伏地魔变成了魔鬼,麦克达夫和哈利最终都击败了伏地魔和麦克白,当善与恶的战争结束时,正义战胜了邪恶。此外,赫敏的名字来自于《冬天的故事》中死去的皇后,而哈利自身也如哈姆雷特一般,有着死去的并要为之复仇的双亲,和一位“疯掉”的叔叔(小天狼星)。

写给孩子的故事,写给大人的童真

哈利波特告诉我们一件事,原来儿童电影可以不是仅仅拍给儿童看的。如何能在孩子们能够欣赏并获得快乐的同时,让大人也看得进去,这并不简单,而哈利波特做到了。

对于那个神奇无比的魔法世界来说,我们和主人公哈利的起点是一样的。从一开始,我们就是在跟随着一个十岁的男孩,一点点接触这个世界的一切。这样的视角,是孩子们很容易接受并带入的。当曾经那个和哈利一样大的我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会觉得书中的人物就好像是我的同学和朋友,当然,抛开他们都会魔法这一点。在哈利波特的陪伴下,整整一代的小孩走过了他们的童年。

但是孩子们关注的重点可能是哈利一次次打败邪恶,正义勇敢的格兰芬多每年都拿下学院杯。而成年人却能从中看到对于血统论的批判,对于善恶选择的讨论,以及什么是“爱”。

正是这些贯穿全部作品的对于现实世界的映射,让许多成年人也爱上了这部作品,并且乐此不疲的讨论它。在欧美粉丝讨论社群中,哈利波特这一主题常年名列前茅。如果你接触过它的同人小说,那就一定知道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如果你不知道,也强烈安利一下,你一定会想看看一位人工智能学教授写出的同人小说是什么样的);除了官方电影,你还可以看到由粉丝独立制作的微电影,其质量之上乘令人惊叹。

抛开电影本身带给我们的记忆和感动,

哈利波特的重映也再次证明了

它作为一个影视IP的分量。

近年来,随着国漫的兴起,

中国的电影人也意识到了“成人童话”的巨大潜力。

我们是否能产生自己的“哈利波特”?

我想,这值得我们一起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