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憑藉“天府之國”的險要地勢割據西南,孫權佔據東南富庶之地稱霸一方,魏蜀吳爲兼併對方一統天下頻繁發動戰爭。

中原政權動亂時,邊疆遊牧民族往往會趁機入侵,比如秦末匈奴的崛起,西晉八王之亂後的北方少數民南遷,但是,在史料上我們卻很少看到三國時期的外族入侵記錄,這是爲什麼呢?

滅南匈奴

西漢初年,把漢高祖劉邦圍在白登七天七夜,逼得劉邦給單于閼氏送禮示好,利用閼氏的“枕邊風”才得以逃脫的北境匈奴,在經過西漢、東漢不斷的征討之後,早已分裂爲南、北匈奴,北匈奴不斷西遷,南匈奴則歸附漢朝,偏安於東漢北部邊郡。

東漢後期,南匈奴內部反漢和親漢勢力矛盾激化,但是由於單于支持漢朝統治,所以南匈奴內部的反漢鬥爭往往被單于出兵協助漢朝鎮壓,但在公元187年以後,南匈奴成爲騷擾邊境的一股“惡勢力”。

起因是公元188年,漢朝朝廷徵發南匈奴兵配合鎮壓反叛的前中山太守張純,單于命令左賢王率兵出征,但是南匈奴人不願意,“恐單于發兵無已”,擔心頻繁發兵打仗導致流離失所,所以,南匈奴內部反漢勢力聯合殺死單于。他們又害怕即位的新單于於夫羅爲父報仇,所以另立須卜骨都候爲單于。一時之間,南匈奴竟有兩位單于,並且各有一衆部落擁護。於夫羅上京告狀,要求東漢朝廷給他確認唯一單于的身份。但此時正值靈帝病死,董卓帶兵入京,東漢自身尚且不保,根本無暇他顧。

於夫羅目睹東漢內亂,朝廷無力約束各路軍閥,遂與白波軍合兵攻打郡縣,想要趁火打劫。但當時各地多聚衆築壁自保,於扶羅鈔掠無所得,部衆受到挫傷,只好在河東郡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停住。其後,於夫羅先後投靠袁紹、袁術,襲殺漢朝的度遼將軍耿址,一時名聲大振。袁術被曹操打敗之後,於夫羅又返歸平陽,不久病死,其弟呼廚泉繼立爲單于。

94版《三國演義》中的曹操

公元202年,呼廚泉聯合幷州刺史、河東太守背叛曹操,但是實力太過懸殊,曹操都不用親自動手,只派出司隸校尉鍾繇就將呼廚泉圍困在平陽。呼廚泉當即投降,之後雖然安生了一段時間,但曾經反叛的“黑歷史”時常回蕩在曹操的腦海中。終於在公元216年,呼廚泉在入朝覲見時,被曹操留在了鄴城,令比較順服的右賢王代行國事,又將匈奴之衆分爲五部,命漢人爲各部司馬,去其勢,收其權!

當時中原混亂,南匈奴部衆緩慢向南遷徙。曹操“恐其戶口滋蔓,浸難侵制”,對他的統治構成威脅,對內遷民族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政治方面的兩個重要措施:吸收上層貴族擔任地方官職使其與部落脫離關係;徵調匈奴牧民壯丁,將其編爲義從、勇力,分譴各地打仗、駐防,家人遷至鄴城,充當人質角色。

此舉效果顯著,南匈奴在曹魏政權統治下,再也沒有能力發動大規模的反叛活動。

北征烏桓

東漢末年,居住在遼東、遼西、河北一帶的烏桓族,由於東漢內亂、匈奴分裂而得到發展機會,烏桓首領蹋頓統一了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經常騷擾漢的東北邊境。一次,蹋頓攻破幽州,掠去漢民十萬多戶。袁紹又以和親及冊封的方式與烏桓建立了軍事同盟關係,烏桓助袁抗曹。公元204年,曹操殲滅了袁氏主力,袁尚等北遁與烏桓聯兵,欲復立,並勾引烏桓騷擾邊境。曹操於是在公元206年北征三郡烏桓。

但是,曹操“將北征三郡烏丸”一事與羣臣共議,多數仍持反對意見,擔心劉備趁此機會向北進攻。只有曹操的首席軍師郭嘉支持北伐,一是爲了防止袁尚借烏桓兵力死灰復燃,二是料定烏桓依仗與中原距離過遠,不設防備,可出其不意,必然能破滅烏桓,三是認爲劉備得不到劉表重用,無力偷襲許都。通過郭嘉的深入分析,曹操及衆臣堅定了北征決心。

電視劇《軍師聯盟》中的郭嘉與曹操

北征時,曹操起用了大量本地人士,其中田疇成爲後來曹軍成功兵襲柳城的關鍵。田疇是當地名士,袁紹請了五次他都不出山,但因爲烏桓經常橫行其郡,劫殺鄉里,田疇有意征討“而力未能”,所以曹操北征烏桓時候使者請他加入,他立即去了。

曹操大軍行進時,因爲天氣大雨,道路受水浸泡成泥窪無法通行,作戰計劃受到嚴重影響。此時田疇獻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從古道襲敵。曹操聽從田疇的建議回師改行古道,並立木於濱海路邊,上書“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用一招“能而示之不能”之計以麻痹敵人。果然烏桓以爲大軍已退,自此戒備漸松。曹操引軍兵鋒直指烏桓之柳城,終於佔得出其不意的先機。

當曹軍急行至柳城約二百里時才被三郡烏桓候騎發現,烏桓首領蹋頓、樓班等匆忙“將數萬騎”出兵迎戰。兩軍戰於白狼山,三郡烏桓兵“衆甚盛”,而曹軍爲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輕輜重、棄重甲,所以當時曹軍“被甲者少,左右皆懼”。而烏桓由於倉促應戰、陣型散亂,曹操決定趁敵立足未穩之際將兵擊之。大將張遼亦“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於是張遼爲先鋒帶兵衝擊敵陣,烏桓不意曹軍先發制人,在衝擊下敗散,曹軍“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萬口”。後曹操繼續北上,將三郡烏桓的主要力量全部消滅。

北征勝利之後,曹操把被烏桓掠去的十萬戶漢人接回國,同時還把烏桓十萬戶遷入關內,利用烏桓族的上層貴族統率其部衆,並徵發青壯年當兵。烏桓騎兵在當時馳名國內,號稱“天下名騎”。曹操將烏桓騎兵收爲己用,成爲後來其逐鹿中原的突擊力量。烏桓族也不斷漢化,逐漸與漢族融合。

“腹黑”鮮卑,終成一縣

東漢一朝,鮮卑有史可尋就有五次投降漢朝,但每次投降之後不久便再反叛,鮮卑成爲漢朝北部邊疆的一個不穩定炸彈。特別到了東漢末年,鮮卑首領在劫掠北地時被人射死,因其子年小,由其兄代立,但其子長大後與叔叔爭國,造成鮮卑部族離散,分崩離析。

其中一個勢力集團的首領軻比能,公元211年曾率三千騎兵協助曹軍西征關中,由此得到曹操信任,並向朝廷進貢而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有了通商貿易的權利,逐漸發展成爲鮮卑三大部落之一。並且在公元220年,軻比能探聽到曹丕組建騎兵缺少戰馬,立刻進獻了數千匹戰馬,曹丕大喜,當即封軻比能爲附義王,有了朝廷的正式封號,軻比能開始向另外兩大部進攻。但魏國的烏丸校尉田豫看出了軻比能野心,隨即出兵打敗軻比能,使其不得不轉向漠南。

因爲軻比能一直給曹魏統治者留下忠心耿耿的印象,被田豫打敗後,立刻向曹丕上表稱述自己冤枉,曹丕身在長安,不明內情,輔國將軍鮮于輔接受了軻比能的賄賂,在曹丕面前爲軻比能說好話,曹丕下旨申斥了田豫,並禁止朝廷各部再向軻比能用兵。而後田豫部下夏舍被軻比能的女婿所殺,田豫大怒出兵三萬,卻沒想到軻比能已經擁有十多萬騎兵,田豫被圍,幸好閻柔對軻比能有恩,經過閻柔的勸說軻比能退兵,並向朝廷申訴自己是逼不得已纔出兵。

影視劇中的田豫

公元231年,諸葛亮與軻比能商議共同出兵擊魏,許以事成之後西涼盡歸軻比能。可惜諸葛亮被擊敗,軻比能還沒來得及出兵就退了,所以沒受到魏國攻擊。

公元233年,軻比能終於露出獠牙,出兵攻打併州,打敗幷州軍,統一鮮卑各部,至此,正式成爲鮮卑領袖的軻比能已經擁有騎兵十餘萬,步兵數萬,一個比蜀國和吳國還要強大的國家出現在魏國的北方,魏明帝曹叡終於意識到危險,派遣秦朗率中央軍征討,並授意烏丸校尉王雄加強防備。

史書記載:“青龍三年中,雄遣勇士韓龍刺殺比能,更立其弟。”一次刺殺解決了爲禍邊境多年、控弦十萬的一族首領。

關於韓龍是何方神聖,如何刺殺軻比能,之後是死是活,歷史上再無記載。但是軻比能死後,鮮卑族羣龍無首,政權再次崩潰,直至後來附魏,魏設遼東屬國,置昌黎縣安置鮮卑歸附人口。韓龍幾乎以一人之力瓦解一個政權,其風采引後人無限遐想。

“攻心”西南夷

蜀漢的統治區主要在四川,它的西南邊境居住着泛稱爲“夷、叟”的少數民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講過:“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對待邊境民族主要實行懷柔政策。

劉備死後,地方太守聯合大姓孟獲等人反抗蜀漢政權,向“夷、叟”散佈謠言,說蜀漢要向他們強徵非常難得的“三丈斵木”,“夷、叟”等族人民聽信了孟獲等人的謠言,於是羣起叛亂。

諸葛亮親自率軍出征,先後平定朱褒、孟獲、高定等叛亂,並在南征中,諸葛亮嚴厲約束不下,禁止燒殺掠奪,並且採用馬謖“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的建議。在與孟獲對戰時,七擒七縱,最後孟獲誠心歸附,對諸葛亮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從此,蜀國西南邊境穩定。

高壓鎮山越

吳國的統轄區內,有衆多山區,山裏居住着許多越族人民,當時稱爲山越、山民。東吳對山越戰爭非常頻繁,查《三國志》東吳將領的傳記,參加對山越戰爭的將領有太史慈、淩統、陸遜、孫休、孫輔、周泰、諸葛恪、張承、陸凱等三十人,甚至東吳國主孫策、孫權也都親自討伐過山越。

東吳征討山越的目的無非是獲得財富和勞動力。對於被征服的山越,“強者補兵,贏者補戶”,或分賜給將領充當部曲、佃客。公元203年,吳將賀齊討福建山越,"斬首六幹級,名帥盡禽,……料出兵萬人。”公元237年,吳派諸葛恪討伐蘇南、皖南、贛東地區的山越。諸葛恪採取圍而不攻的戰略,"候其谷稼將熟,輒縱兵芟刈,使無遺種,舊谷既盡,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無所入,於是山民飢窮,老幼相攜而出。”

這一次大圍剿,殺傷人數缺乏記載,諸葛恪卻從出山的山越人中,抽出四萬名青壯年當兵,剩下的老弱被編爲郡縣的編戶。居住在山中的山越逐漸成爲吳國統治下的軍士與農民。

一般情況下,中原內亂容易令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有機會崛起,而亂世三國卻成了歷史上的一個例外。魏蜀吳三國各方人物,都是經過東漢以來數次軍事歷練的傑出人物,無論政治謀略還是軍事實力,都高出同時期少數民族一個段位。加之魏蜀吳均重視邊境安定,征討與安撫並重,促進了少數民族與漢人的融合。正因如此,少了邊境困擾的三國時代,成爲亂世中頗具英雄主義浪漫色彩的一個時代。

(轉載,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