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福报多的人,会放下心底的执念,无所执,则无所失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语出老子《道德经》

意思是说:刻意而为之人,往往功败垂成,心有执念之人,常常遭受损失,圣人不会轻举妄为,因此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也就谈不上失去。

心中没有执念,压根没想过得到什么,也就无所谓失去,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专注于事情本身,而不去刻意强求一个结果,完完全全任由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这样的结局,往往却是最理想,最圆满。

其实人生的困境,大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的局,随时放下执念,随时走出困境

庄子说: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任何遭遇都开开心心,不会丝毫影响自己的本心,即便死亡,也好像回归生命的初始状态一样,没有什么好抗拒的,这就是随顺于自然,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真人”

人生,首先要学会接受,再不堪的局面,都可以坦然面对、欣然接受,然后才可以放下过去,重新开始。

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叫做西旭福斯,他的任务是把一块巨大的石头推到山顶上,但是那块巨石太重,每次刚好接近山顶,西旭福斯就精疲力竭,导致石头滚落山脚下,西旭福斯只好第二天重复做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西旭福斯终于在无奈与无助之中耗尽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不经,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西旭福斯式的人物,过着西旭福斯一样的生活。

每天追逐那些名利或者欲望,无休无止,最终两手空空,什么也带不走,却错过了这仅有的一生当中,本该有的绚烂和美好。

菜根谭有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人大多是这样的,自己本有无尽宝藏而浑然不觉,却每天处心积虑地向外界和他人谋求,好像沿街乞讨一般。

王阳明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实我们自己的本心本性什么都不缺,本心本性,具足一切,包括一切幸福,一切快乐,可惜,当你物欲横流的时候,它就被淫灭了,所以我们苦苦向外寻求、执着把持,就无异于对自己家中金山银山视而不见,而去端一破碗,穷苦兮兮的沿街讨饭。

是执念,让我们不愿意接受,不能够放下,不轻松,不自由,本心迷失,本性泯灭,当然,幸福与快乐,也就苦寻而不得。

你若放不下过去,或者对不喜欢,不习惯的事物始终对抗,排斥,你就得不到自由解脱。

打个比方,别人给你一个装满废物的箱子,你当然不喜欢,不想要,可是如果别人硬是塞给你,躲不开,你就一直用力向外推,那么就这样僵持着,耗损自己的能量和精力,最终疲惫不堪,与其这样,倒不如大大方方接过来,然后丢在一边,继续轻装前行。

《六祖坛经》有云: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也就是说,所有的福报,都源自我们的本心,只有抛开向外寻求的执念,而从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和体验,你才会真正幸福。

那么如何从内心去体验呢?

把对外物的执念 ,包括喜欢或者不喜欢,以及各种患得患失、渴望得到什么,或者害怕失去什么,这些杂七杂八的念头都丢在一边,别再把持不放,然后,专注于此时此刻,让心与神合一,心与行为合一,感受专注带给你的力量,越专注,就越容易改变现实,摆脱困境。

《了凡四训》里有一句话: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的自己,已经死在上一秒,现在的自己,从此时此刻开始新生。人若想离苦得乐,就要学会接受现实,只有告别过去,才能重新开始。

结束语——只有接受,才能放下,只有放下,才会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