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福報多的人,會放下心底的執念,無所執,則無所失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語出老子《道德經》

意思是說:刻意而爲之人,往往功敗垂成,心有執念之人,常常遭受損失,聖人不會輕舉妄爲,因此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着,也就談不上失去。

心中沒有執念,壓根沒想過得到什麼,也就無所謂失去,踏踏實實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專注於事情本身,而不去刻意強求一個結果,完完全全任由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這樣的結局,往往卻是最理想,最圓滿。

其實人生的困境,大都是自己給自己設的局,隨時放下執念,隨時走出困境

莊子說: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任何遭遇都開開心心,不會絲毫影響自己的本心,即便死亡,也好像迴歸生命的初始狀態一樣,沒有什麼好抗拒的,這就是隨順於自然,這樣的人,就是所謂的“真人”

人生,首先要學會接受,再不堪的局面,都可以坦然面對、欣然接受,然後纔可以放下過去,重新開始。

古希臘神話裏,有一個極具悲劇色彩的人物,叫做西旭福斯,他的任務是把一塊巨大的石頭推到山頂上,但是那塊巨石太重,每次剛好接近山頂,西旭福斯就精疲力竭,導致石頭滾落山腳下,西旭福斯只好第二天重複做這樣的工作,日復一日,西旭福斯終於在無奈與無助之中耗盡自己的生命。

這個故事看似荒誕不經,但是仔細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其實都是西旭福斯式的人物,過着西旭福斯一樣的生活。

每天追逐那些名利或者慾望,無休無止,最終兩手空空,什麼也帶不走,卻錯過了這僅有的一生當中,本該有的絢爛和美好。

菜根譚有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鉢效貧兒。”人大多是這樣的,自己本有無盡寶藏而渾然不覺,卻每天處心積慮地向外界和他人謀求,好像沿街乞討一般。

王陽明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實我們自己的本心本性什麼都不缺,本心本性,具足一切,包括一切幸福,一切快樂,可惜,當你物慾橫流的時候,它就被淫滅了,所以我們苦苦向外尋求、執着把持,就無異於對自己家中金山銀山視而不見,而去端一破碗,窮苦兮兮的沿街討飯。

是執念,讓我們不願意接受,不能夠放下,不輕鬆,不自由,本心迷失,本性泯滅,當然,幸福與快樂,也就苦尋而不得。

你若放不下過去,或者對不喜歡,不習慣的事物始終對抗,排斥,你就得不到自由解脫。

打個比方,別人給你一個裝滿廢物的箱子,你當然不喜歡,不想要,可是如果別人硬是塞給你,躲不開,你就一直用力向外推,那麼就這樣僵持着,耗損自己的能量和精力,最終疲憊不堪,與其這樣,倒不如大大方方接過來,然後丟在一邊,繼續輕裝前行。

《六祖壇經》有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也就是說,所有的福報,都源自我們的本心,只有拋開向外尋求的執念,而從自己的內心去感受和體驗,你纔會真正幸福。

那麼如何從內心去體驗呢?

把對外物的執念 ,包括喜歡或者不喜歡,以及各種患得患失、渴望得到什麼,或者害怕失去什麼,這些雜七雜八的念頭都丟在一邊,別再把持不放,然後,專注於此時此刻,讓心與神合一,心與行爲合一,感受專注帶給你的力量,越專注,就越容易改變現實,擺脫困境。

《了凡四訓》裏有一句話: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過去的自己,已經死在上一秒,現在的自己,從此時此刻開始新生。人若想離苦得樂,就要學會接受現實,只有告別過去,才能重新開始。

結束語——只有接受,才能放下,只有放下,纔會幸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