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長崎投下了一顆原子彈。我們歷史教科書中是這樣評價兩顆原子彈投擲的,它們大大加速日本投降的步伐,在二戰歷史上佔據着重要地位。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廣島原子彈背後的故事。

廣島原子彈代號“Little Boy(小男孩)”,內部裝有60千克的鈾-235,核爆時釋放的能量約等於1.3萬噸的TNT烈性炸藥。“小男孩”被投下,直到43秒後才爆炸。這是非常漫長的43秒,當年參與投入投擲原子彈的機組成員西奧多·範柯克回憶時說,

“我想,機上所有人當時都以爲這成了一顆啞彈,時間似乎比43秒要長很多。”廣島原子彈爆炸後,7萬人“瞬間氣化蒸發”,之後一年斷斷續續有20萬人因各種疾病、燒傷等原因死亡。死亡的羣體中,超過90%都是普通老百姓,結果二戰後美國受到了指責,認爲這是對日本民衆的“屠殺”。

然而,當年參與美國“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們卻認爲這是“正義之舉”。2005年,二戰勝利60週年,日本政府邀請了當年參與“曼哈頓計劃”的D.K博士訪問日本廣島,他也是“小男孩”原子彈最重要的設計者之一。日本方面這次邀請別有用心,安排了D.K博士會見廣島核爆倖存者以及參觀廣島核爆圖片。

按照日方的算計,D.K博士應該對廣島核爆“內疚”,可接下來的一幕,讓日本人徹底無語了。D.K博士在看到廣島核爆民衆遺物後,嘴裏不停地說:“Too bad, oh, that's too bad……”日本方面的解說員順勢問D.K博士對此的看法時,D.K博士立即嚴肅起來。

D.K博士說:“在戰爭裏沒有無辜的平民百姓存在, 每個人都在以某種意義上參加戰爭。我認爲我做了正確的抉擇,在當時的情況下投擲原子彈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極大程度減少盟軍的傷亡。”

這下場面尷尬了,日本接待人員臉色很不好看。到了最後環節,日本解說員以委婉的方式希望D.K博士能爲此道歉,D.K博士直接撂下一番話,“我絕對不會道歉,該道歉的是你們。你們該好好反思珍珠港,我有很多好朋友死在了哪裏。我只能這樣說,死在普通子彈下河死在原子彈下,對於死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你們能活着只能說你們很幸運。”

D.K博士想法並不是特例,當年參與投彈任務的機組人員也堅持認爲投擲原子彈非常有必要。在機組人員回憶錄中也體現了這一點,比如前面提到的西奧多·範柯克寫道:“老實講,我認爲使用原子彈從長期講挽救了生命,挽救了不少生命,而絕大多數被挽救的生命是日本人。”

參考資料:《揭祕廣島原子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