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天,刚过完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味着炎热暑天即将结束,天气逐渐转凉,秋天总算拉开帷幕。

不过,处暑过后,气候也变得越发干燥。此时养生,防秋燥可是重头戏!否则燥邪入体,最易诱发各种疾病。

处暑过后,当心6病冒头

1、咳嗽

中医认为,肺喜润而恶燥,燥邪入侵易伤肺。

其中,燥邪一般可分为两种:初秋为温燥,深秋为凉燥。

但无论哪一种,都容易经由口鼻,进入呼吸道,进而损害肺部,引起干咳无痰、口舌干燥、咽痛、目涩等症,甚至引起肺病。

2、鼻炎

处暑后天气忽冷忽热,较为干燥,加之空气中浮尘偏多,鼻腔黏膜可能受到刺激,导致鼻炎复发,也即常说的“秋风起,鼻炎来”。

3、皮肤干痒

秋季雨水减少,水分蒸发加快,空气湿度相对降低。这时皮肤也容易变得干燥,出现嘴唇干裂、皮肤掉屑的情况。

从中医上讲,肺主皮毛,肺部一旦被燥邪损伤,表现在皮肤上,干燥自然难以避免。

4、便秘

秋燥若是入体,还会过量消耗大肠中的津液,促使肠道干燥、大便干结,更容易出现便秘。

5、血压起伏

处暑后气温转凉,有可能导致血管收缩,造成血压升高。

所以,本身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秋天切记要及时添衣保暖。

6、抑郁

自古逢秋悲寂寥,说的是秋天常让人感到凄凉悲伤。

而如果过于悲伤,则易伤气,时间一长,更会让人意志消沉,产生抑郁,降低免疫力。

因此,秋天也需要注重情志养生。

处暑养生,多吃3物

处暑后,“润”成了新的养生重点;而润燥养肺,关键就在于吃。

1、吃一果:秋梨

梨,性寒凉、味甘酸,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滋阴止咳之效。

《本草纲目》中亦记载,梨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尤其适合秋天食用。

但要注意,体质虚寒、寒咳者及老人小儿最好少吃生梨。如果要吃,更建议煮熟了吃。

2、吃一肉:鸭肉

常言道,处暑吃鸭,无病各家。

处暑时节的鸭子,肥瘦正适宜,味道同样最为肥美。

并且,相比其他牛羊肉等温燥之物,鸭肉性味甘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起到补血行水、养胃生津之效。

3、吃一菜:百合

百合为药食两用的佳品,有滋阴润燥、清心安神、止咳等效果。

一般来说,鲜百合适合入菜,也可煲汤或煮粥;而干百合更适合入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