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晏非

那些叱吒一時的日企產品,從曾經的社交貨幣,變成了今天的時代眼淚。日企老大們如同次第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又像一層包一層的俄羅斯套娃,誰先舉白旗,誰先被收購,誰就能在食物鏈裏站得更高些。

曾經爲世界創造了第一臺筆記本電腦的東芝,還是沒能保住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業務。

兩年前,東芝將筆記本電腦改名爲Dynabook的時候,許多人還不明就裏,認爲它們只是換了個馬甲,殊不知那已是夏普宣誓主權的開端。今年6月,夏普終於將其電腦業務股份剩餘的19.1%也一併買去。自此,35歲的Dynabook不再姓東芝。

東芝筆記本,PC界的諾基亞

公開資料顯示,東芝賣掉PC業務後,將有至少9200萬美元的資金來進行業務重建。殘血的東芝,正在砍掉自己的臂膀,爲已然千瘡百孔的軀幹置辦金瘡藥。

而吞下Dynabook的夏普,其實早就站不起來。2016年被臺灣鴻海集團收購,從曾經的本土巨頭降格爲國外企業的小弟一枚。

那些叱吒一時的日企產品,從曾經的社交貨幣,變成了今天的時代眼淚。日企老大們如同次第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又像一層包一層的俄羅斯套娃,誰先舉白旗,誰先被收購,誰就能在食物鏈裏站得更高些。

然而對消費者而言,誰喫了誰並沒有區別。不過是一艘艘觸礁的巨輪,再努力也撈不動了。

留不住的“筆記本之父”

在全世界被迫居家辦公之前,PC市場頗有種大勢已去的觀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多方擠壓下,PC的全球銷量從2011年一路滑坡到2018年。

2019年銷量好不容易抬頭,2020年又遇上疫情“出貨難”的問題。眼看着希望要來了,“筆記本之父”東芝卻搶先倒下了。

1985年,世界上第一臺大衆筆記本T1100在東芝手上面世。機身只有12×2×11英寸,整機重6.4磅,接近6斤。雖然在今天看來還是有些重,但已經是當時能做到的最輕便的規格了。

顯示器是9寸單色液晶的,完美契合了當下流行的2:1比例。內存256K,想擴容頂天了也只能翻個倍。處理器是4.77 MHz 的 Intel 80C88,還沒有硬盤驅動器,只能用軟盤。爲了控制大小和成本,他們還得在電池壽命和CPU上下刀子。

今天的人們已經不知道軟盤爲何物,更不能想象幾乎只能打字的電腦有什麼用處。但鼻祖就是鼻祖,賣個1899美元完全不是事兒。

在當時的東芝,沒有人知道推出便攜式電腦是否有前途。但很快,市場給了他們值得加碼的反饋。

從那之後,東芝持續在筆記本業務上發力。

第一臺帶電池的彩色液晶屏筆記本、第一臺內置1.8英寸硬盤的超輕薄筆記本、第一臺雙光驅影音旗艦筆記本……進入21世紀後,主打輕薄的Portege系列,三不五時就推出更輕薄的款式,不斷在功能探索上推陳出新。

看這滿滿當當的功勞簿。

來勢洶洶、實力雄厚,一時間竟無人能與之匹敵。在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東芝作爲全球頂級PC製造商之一,曾連續7年佔據全球銷量的榜首。

然而當後浪追來,華碩、戴爾、蘋果、聯想、惠普等品牌接連入場,江湖霸主的地位難免被撼動。

東芝見證了PC市場的成型,卻難以抵抗隨之而來的巨大競爭。

頹勢早已顯現。2014年,東芝因電腦業務陷入虧損,不得不在全球範圍內裁員900人。而被收購的夏普開始購入東芝股份時,東芝電腦的銷量已經從2011年的峯值1770萬臺下降至2017年的140萬臺。

而這並不是東芝第一次“忍痛割肉”。

醫療設備賣給佳能,白色家電80%的股權賣給美的,電視業務股份的95%賣給中國海信,儲存器賣給貝恩資本,影像傳感器賣給索尼……短短几年間,東芝這棵大樹已然七零八落。

東芝的創新實力毋庸置疑。從雷達到晶體管電視,從微波爐到彩色影像電話,從日文字處理器到DVD、HD DVD,從水輪式發電機到感應電動機,從洗衣機到電冰箱再到電飯煲,東芝都是日本第一家喫螃蟹的企業。

然而要想駕馭市場,雄厚的實力遠遠不夠,敏捷的“身手”更爲重要。但對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巨輪而言,每一個錯誤都可能是致命一擊。

時運不濟的東芝,每一腳都是深淵

如果時光能倒流,東芝或許不會買下那隻吸血不創收的核電業務。

經歷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飛速增長,成長爲巨獸的東芝,逐漸發現了自身的力不從心。中國製造業的崛起,開始威脅日本製造業的霸主地位。

家大業大,東芝決定砍去多餘枝幹,專注於最有潛力的幾項事業。左思右想,他們把寶押在了美國西屋電氣上。

當時的東芝,多少有些孤注一擲了。

作爲美國核動力設備提供商,西屋電氣纔不會被輕易託付給東芝一家,日立、三菱重工等15家公司和聯合體亦同場競標。

原本報價爲18億美元的西屋電氣,在惡意競爭之下身價飆升,最終還是由東芝以3倍的價格——54億美元(當時的6216億日元)帶回了家。

東芝之所以腰板挺直,完全是因爲有日本丸紅這個靠山。第二次競標時丸紅允諾,東芝若拿下51%的股權,丸紅願意注資獲得另外16%的股權。誰成想,日立、三菱重工攪局,第三次競標上東芝打腫臉充胖子,付出了更高的代價,也嚇退了意欲合作的丸紅。

實際上,東芝吞下的這個餅,幾乎全世界都在畫。西屋電氣擁有世界頂尖的技術實力,日本政府積極推進核電事業的發展,中美等國又有數個即將推進的核電項目。內有支持,外有訂單,這誘人的金錢香氣,讓東芝一頭栽了進去。

西屋電氣被歸入麾下後,東芝的營收着實有了肉眼可見的增長。時任社長的西田厚聰,讓PC業務扭虧爲盈,主導了2008年對索尼半導體等業務的鉅額投資,用3年的時間讓營收提升了3成。

然而緊接着的金融危機,讓日本電子產業應聲崩盤,東芝同樣無法倖免於難,足足虧損了3435億日元。

更大的悲劇還在後頭。

2009年,主攻核電業務的佐佐木則夫成爲新任社長,開始對核電部門持續強化。同年拿下了中國4基、美國8基核電站等建設預定,動作不可謂不快。但6年內拿下39基核電站的建設預定,纔是他們更大的野心。

2011年的福島核電站泄漏,一舉擊碎了東芝的核電夢。野心勃勃的甲方們收回了手,訂單取消的取消,延期的延期。而這帶給東芝的持續效應,是成本攀升,虧損如滾雪球般持續不停。

緊接着,東芝史上最大的醜聞——2015年財報數據作假事件,幾乎將其打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核電的潰敗幾乎摧毀了東芝盈利的可能。項目停滯,潛在訂單消失,但東芝依然制定了未來15年內拿下64基核電站的目標,僞造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而在醜聞曝出後人們才發現,這不是一個人的過錯,是三任社長爲粉飾太平,持續了長達8年(2008年~2015年)的將錯就錯。假賬至少涉及4大業務部門,可統計虛報利潤足有1562億日元。

此後爲彌補空缺,東芝開始瘋狂“瘦身”,變賣多項業務,全球裁員上萬人,奮力填補核電留下的大坑。然而砸鍋賣鐵並未得到好的結果,據東芝財報,2016財年淨虧損高達9657億日元,創下當時日本製造企業史上最大全年虧損。

成也固執,敗也固執

其實當時的東芝,並非沒有轉圜之地。

2017年9月,東芝發佈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其盈利達1350.8億日元(約合1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768.8億日元增長76%,超出此前多位機構分析師的預期。

這完全得益於存儲芯片部門的優異表現,以及市場的需求量上漲。也就是說,如果那時的東芝砍核電保芯片,這百年企業或許還有救。

然而那年9月,東芝已經決定將芯片賣給貝恩資本。大廈將傾,已成定局。

不止東芝,包括索尼、夏普、松下、日立、三洋在內的“日本彩電六巨頭”們,早已走向了虧損、裁員、倒閉的慘淡結局。

日本製造業的潰敗,不可否認存在時代的因素。但能從風口地位被踢下,必然有自身無法迴避的問題。

湯之上隆在《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一書中,直指日本創造業的弊病:“面對十年一輪的新技術浪潮時,對市場機會缺乏敏感性,因循守舊,錯失機會”;“面對技術趨勢轉變,日本企業制度過於僵化,根本就不能適應技術變革的趨勢”。

而全球創新城市的排名似乎也在驗證着這一點。澳大利亞商業數據公司2 Think Now自2007年發佈這一指數排名開始,日本東京就年年排名第一,然而去年卻被紐約超越,身後還有不少虎視眈眈的後起之秀。

因爲固執,他們才能擊碎不可能打破的技術困局,讓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技藝都得以傳承。後藤俊夫在《工匠精神:日本家族企業的長壽基因》一書中提及,截至2014年,經營逾百年的日企足有25321家之多,佔全球百年企業數量的35%。

但也正因爲他們過分看重傳承,以及讓人透不過氣的職場從屬關係,讓“創新”與“日企”的關聯越拉越大。

如今的日本製造業,依然保有強大的實力。在科睿唯安公佈的《德溫特 2018—2019 年度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中,榜上有名的日企有39家,其中年年上榜的更有14家之多,甚至超過美國。

只是這究竟是燃盡前的煙花,還是待風來又燎原的山火,還需要等待時間的檢驗。

參考文獻:

《東芝正式退出筆記本電腦業務,曾造出世界第一臺筆記本》,承天蒙,澎湃新聞,2020-08-10

《曾一年虧損近萬億日元,東芝要賣掉筆記本業務》,每日經濟新聞,2020-08-12

《賣身貝恩資本後改名 以後再無“東芝存儲”》,2019-07-25

《在中國“消失”的那些日本大企業,現在都在幹什麼?》,正解局,2020-06-16

《深度|東芝崩塌實錄:百年基業毀於核電夢 前路未卜》, 楊中奇,新浪科技,2017-11-17

《四年來首次增長!2019年PC市場爲何厚積薄》,中關村在線,2020-03-01

《IDC:2019年全球PC市場表現強勁前景可期》,2020-01-14

《2018年全球PC出貨量繼續下滑 惠普聯想出貨最高 蘋果Mac銷量下滑》,Emma Chou,2019-01-11

《2019全球創新城市指數排行榜500強公佈_標準排名》,商業新知,2019-11-20

《工匠精神:日本家族企業的長壽基因》,後藤俊夫

《德溫特&科睿唯安:2018-2019年全球百強創新機構》

《「筆記本電腦之父」隕落,日本製造業真的不行了嗎?》,愛範兒,2020-08-1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