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村、新桂村、磨子村,這些成都市民耳熟能詳的村落,是較早融入成都市區的,其中蓮花村應當算最早有“農轉非”名額的,只不過那時沒有這種叫法罷了。大約1956年寶成鐵路通車前,居住在新南門臨江一帶的居民,由政府統一拆遷,安置在了九眼橋外的蓮花村。那時街道辦事處、公安派出所和居民委員會的幾個幹部開個會,說這地方建設社會主義有大用,遷到蓮花村是刻不容緩的政治任務。

當年九眼橋外的蓮花村,還是川西壩子的一派田園風光,溪流縱橫,綠樹成蔭,舉目望去多是農田和草地,一些黃狗白狗懶洋洋地臥在農家茅舍前,有人來了汪汪汪叫幾聲。要是春天菜花黃了,幾個養蜂的老頭兒便在田邊搭棚,蜂兒嗡嗡叫,菜花陣陣香。

數千戶新南門臨江一帶的居民先遷到蓮花村不遠的新桂村過渡,搭建的簡易住房比原來的住房小了一半,而從以前臨江的老房子拆下來的房梁磚瓦門窗就在溼漉漉的蓮花村田壩上迅速搭起來了,真是如現在打造懷舊街坊的“修舊如舊”一樣。對於當時住新南門臨江街拆搬到蓮花村的住戶們,值得高興的一點是,從前的鄰居還是鄰居,從前叫什麼街,遷到蓮花村仍叫什麼街。當時蓮花村新遷來的幾條街呈平行狀,如巴掌的幾個手指。郵資員投遞書信時,叫大家仍寫從前的地址,只是前面加上“蓮花村”三個字即可。蓮花村的民居保持了青瓦灰磚木裙板的特色,無奈只是草草修了所謂“陰溝”和“陽溝”以供排水。陰溝屬高檔次,上面蓋有石板,可捂住污水的惡臭;陽溝則完全祼露,任憑污水長流。有的鄰居爲自己排水方便,任意開掘陽溝,夜晚行人滑入溝內不是件稀罕事。夏天有雨,這兒就變成了一片澤國。

新桂村西五街的居民小區

不久這兒的居民說住在蓮花村,是不是要成農民了,那年月城市戶口可是比金子還貴。後來經戶籍處多次解釋那是謠言。可不久又傳來蓮花村要劃歸新成立的望江區管轄,那時成都只有東西兩城區,好像來了個望江區豈不低人一等,結果一陣風過了,又無望江區之說。蓮花村的人們又挺起胸膛說,我們還是東城區的居民嘛!

很明顯,對於當時住在這片都市裏的鄉村的城市居民來說,他們有一種很尷尬的心態,因爲那時經濟發展的低水平,國家財力有限,城市的改造與人們的期望反差很大,蓮花村的土地雖“農轉非”了,但城市的居民害怕成爲農民。

如今的蓮桂南路附近

如今,蓮桂東路、蓮桂南路,就是舊時的那片土地,它高樓林立,街市繁華,已真正成了大都市的一部分。而現在,人們對“都市裏的鄉村”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認知。

來源:成都方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