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曹叡临终前,将司马懿派去征辽东。剧中通过柏夫人之口将这一命令解读成是曹叡要借刀杀人,因为辽东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十分难啃,很可能有去无回。然而司马懿却不以为然,认为主要是看谁的刀更锋利。

在历史上,这一战是司马懿个人战绩的顶点。传闻中有着“鹰视狼顾”之相的“冢虎”司马懿,这一次彻底露出了虎狼的狰狞獠牙。

公元237年,打退了一波魏国进攻后的公孙渊,在辽东自立为燕王,定都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并且还遣使通好东吴,诱呼鲜卑,骚扰魏国北境之地。

魏明帝震怒,决意荡平辽东。公元238年正月,曹叡召见司马懿,命他率军出征辽东。曹叡曾咨询过司马懿对于征辽东的意见。两人当时的对话是这样子的:

司马懿:公孙渊嘛,他无非是三种选择:最好是弃城逃走,其次是靠辽河和我军对抗,最烂的策略才是坐守襄平。

曹叡:那你觉得他会怎么选择?

司马懿:那个蠢材,肯定不会弃城而逃。大概会先在辽河抗拒,最后退守襄平吧。

曹叡:你去的话,需要多少时间能打完仗回来?

司马懿:赶过去100天,赶回来100天,把他打趴下100天,休息60天,大概一年时间够了。

于是,司马懿率领着牛金、胡遵等人,步兵骑兵共四万人,从京城从容出发。六月,大军抵达辽河。公孙渊果然派了人来拒守,在辽河边20余里筑起高垒。司马懿假装去攻打,自己却悄悄偷渡了辽河,直奔襄平而去。有部将不解来问,司马懿又说了一大堆道理,但关键只有四个字:攻敌必救。原来是一出声东击西之计!

公孙渊果然中计,率军前来半路拦截,结果被司马懿迎头痛击,三战皆输,襄平也被围了。至此,公孙渊陷入了最不利的境地。

当时,大雨不停,辽河暴涨。驻扎在襄平城外的魏军也有点害怕,觉得应该迁营。司马懿一刀杀掉了主张迁营的都督令史张静,还严令部下不得攻城。他给出的理由是:我粮多兵少他粮少兵多,包围圈还没有完全合拢,就这样等雨停,等他耗尽粮食和士气,那时再打,不怕打不赢。现在打的话,他可能就跑了。

就这样一直等到一个月后,大雨停了。司马懿率军发起强攻,昼夜不停。城内粮草告罄,死伤又大,有人就支持不住了。公孙渊部将杨祚等率先投降。是夜,还有一颗流星划过,坠落在护城河畔,城中更加惶恐,觉得是天象示警,不能跟天斗啊。

公孙渊也害怕了,派人来请降,还愿意提供人质。司马懿一口拒绝:要降就自己来,不来就受死吧!

公孙渊没办法了,率军从城南突围,被司马懿逮了个正着。于是,公孙渊被杀,襄平城破。

此一战,司马懿运筹帷幄,成算在胸。战略、战术和节奏都把控得相当好,表现出了一个帅才应有的谋略和智慧。公孙渊在他手中,翻不起一朵浪花来。

如果要分析此战公孙渊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是傲慢轻敌。司马懿提出的上中下三策,对公孙渊来说,确实弃城而逃才是上策。这无关乎脸面,司马懿率军远来,越深入越危险。公孙渊如果放弃襄平,退入更加偏远的地方,则有机会斩断司马懿粮道,将他围歼。何况还有孙权的援军也在赶来,到时两军首尾夹击,司马懿也难支撑。

另一方面也是实力不济。自己智谋不足不说,被司马懿带了节奏。在大局上,辽东全境被魏国围住,势必也会分去一部分军力。公孙渊能正面和司马懿打的部队,最多也就三四万,硬碰硬他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辽东城破后,司马懿大军入城。为了杜绝后患,司马懿展开了血腥杀戮。城内15岁以上男子7000多人尽数被杀,他们的尸体被收集起来,筑成“京观”(用泥土夯实尸骸筑成的高台,用于炫耀武力)。

另外,公孙渊手下文武百官2000多人,也尽数被杀。所以电视剧中辟邪说司马懿平辽东杀了一万人,这个数字大致与史相符。

司马懿六月率军抵达辽东,八月攻下襄平,中间还有一个月雨季休战。显然,是司马懿提早完成了计划,凯旋而归。这一战,充分体现出了司马懿的军事谋略水平,同时,也暴露出了他的狠劲,杀伐果决,绝不手软。

当刀光剑影暗淡,当鼓角争鸣远去,出现在司马懿面前的,就只剩一个个三国风流人物的墓冢。司马懿不愧为“冢虎”之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