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曹叡臨終前,將司馬懿派去徵遼東。劇中通過柏夫人之口將這一命令解讀成是曹叡要借刀殺人,因爲遼東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十分難啃,很可能有去無回。然而司馬懿卻不以爲然,認爲主要是看誰的刀更鋒利。

在歷史上,這一戰是司馬懿個人戰績的頂點。傳聞中有着“鷹視狼顧”之相的“冢虎”司馬懿,這一次徹底露出了虎狼的猙獰獠牙。

公元237年,打退了一波魏國進攻後的公孫淵,在遼東自立爲燕王,定都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並且還遣使通好東吳,誘呼鮮卑,騷擾魏國北境之地。

魏明帝震怒,決意蕩平遼東。公元238年正月,曹叡召見司馬懿,命他率軍出征遼東。曹叡曾諮詢過司馬懿對於徵遼東的意見。兩人當時的對話是這樣子的:

司馬懿:公孫淵嘛,他無非是三種選擇:最好是棄城逃走,其次是靠遼河和我軍對抗,最爛的策略纔是坐守襄平。

曹叡:那你覺得他會怎麼選擇?

司馬懿:那個蠢材,肯定不會棄城而逃。大概會先在遼河抗拒,最後退守襄平吧。

曹叡:你去的話,需要多少時間能打完仗回來?

司馬懿:趕過去100天,趕回來100天,把他打趴下100天,休息60天,大概一年時間夠了。

於是,司馬懿率領着牛金、胡遵等人,步兵騎兵共四萬人,從京城從容出發。六月,大軍抵達遼河。公孫淵果然派了人來拒守,在遼河邊20餘里築起高壘。司馬懿假裝去攻打,自己卻悄悄偷渡了遼河,直奔襄平而去。有部將不解來問,司馬懿又說了一大堆道理,但關鍵只有四個字:攻敵必救。原來是一出聲東擊西之計!

公孫淵果然中計,率軍前來半路攔截,結果被司馬懿迎頭痛擊,三戰皆輸,襄平也被圍了。至此,公孫淵陷入了最不利的境地。

當時,大雨不停,遼河暴漲。駐紮在襄平城外的魏軍也有點害怕,覺得應該遷營。司馬懿一刀殺掉了主張遷營的都督令史張靜,還嚴令部下不得攻城。他給出的理由是:我糧多兵少他糧少兵多,包圍圈還沒有完全合攏,就這樣等雨停,等他耗盡糧食和士氣,那時再打,不怕打不贏。現在打的話,他可能就跑了。

就這樣一直等到一個月後,大雨停了。司馬懿率軍發起強攻,晝夜不停。城內糧草告罄,死傷又大,有人就支持不住了。公孫淵部將楊祚等率先投降。是夜,還有一顆流星劃過,墜落在護城河畔,城中更加惶恐,覺得是天象示警,不能跟天鬥啊。

公孫淵也害怕了,派人來請降,還願意提供人質。司馬懿一口拒絕:要降就自己來,不來就受死吧!

公孫淵沒辦法了,率軍從城南突圍,被司馬懿逮了個正着。於是,公孫淵被殺,襄平城破。

此一戰,司馬懿運籌帷幄,成算在胸。戰略、戰術和節奏都把控得相當好,表現出了一個帥才應有的謀略和智慧。公孫淵在他手中,翻不起一朵浪花來。

如果要分析此戰公孫淵失敗的原因。一方面是傲慢輕敵。司馬懿提出的上中下三策,對公孫淵來說,確實棄城而逃纔是上策。這無關乎臉面,司馬懿率軍遠來,越深入越危險。公孫淵如果放棄襄平,退入更加偏遠的地方,則有機會斬斷司馬懿糧道,將他圍殲。何況還有孫權的援軍也在趕來,到時兩軍首尾夾擊,司馬懿也難支撐。

另一方面也是實力不濟。自己智謀不足不說,被司馬懿帶了節奏。在大局上,遼東全境被魏國圍住,勢必也會分去一部分軍力。公孫淵能正面和司馬懿打的部隊,最多也就三四萬,硬碰硬他也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遼東城破後,司馬懿大軍入城。爲了杜絕後患,司馬懿展開了血腥殺戮。城內15歲以上男子7000多人盡數被殺,他們的屍體被收集起來,築成“京觀”(用泥土夯實屍骸築成的高臺,用於炫耀武力)。

另外,公孫淵手下文武百官2000多人,也盡數被殺。所以電視劇中辟邪說司馬懿平遼東殺了一萬人,這個數字大致與史相符。

司馬懿六月率軍抵達遼東,八月攻下襄平,中間還有一個月雨季休戰。顯然,是司馬懿提早完成了計劃,凱旋而歸。這一戰,充分體現出了司馬懿的軍事謀略水平,同時,也暴露出了他的狠勁,殺伐果決,絕不手軟。

當刀光劍影暗淡,當鼓角爭鳴遠去,出現在司馬懿面前的,就只剩一個個三國風流人物的墓冢。司馬懿不愧爲“冢虎”之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