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鎮

1449年7月,瓦剌部首領帶領各部舉兵南下,在宦官王振的勸說下,明英宗朱祁鎮不顧大臣反對,倉促集軍,御駕親征,兩軍在土木之堡相見,而後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本人被俘。明朝文武大臣陣亡者達67人,造成了明朝開國以來最大危機,史稱"土木之變"。

然而在1450年瓦剌一族就將明英宗送回明朝,明英宗爲什麼能平安回來呢?賞賜減少,互相結仇

要想知道明英宗平安歸來的原因,首先要先聊聊這場戰爭的起因。

劇照王振

據史料記載,正統年間,明英宗治理國家時,對宦官王振言聽計從,當時可以說是王振在把持朝政。而當蒙古來朝進貢時,王振曾因不滿蒙古虛報使團數量,所以減少對蒙古賞賜,使他們得到的賞賜只有歷年的五分之二。

歷來明廷對瓦剌使者都是實行"薄來厚往"的政策,這次的突然減少,讓瓦剌人很生氣。於是瓦剌族人就揮兵南下,當然除了這個直接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朝貢使者之間沒有明確的溝通導致的。

在兩國邦交的時候,少不了中間的連線之人——貢臣。但因爲當時的貢臣文化水平不足,不能清晰表達朝廷來意,還在迎接瓦剌使者的時候向瓦剌私自許諾了"與中國結親",導致瓦剌使者信以爲真。但當時朝廷並不知道此事,在真正和他們對接時候,拒絕了瓦剌的結親。

劇照朱祁鎮

這件事讓瓦剌一族認爲朝廷怠慢他們,便發起了戰爭。當我們以後世的眼光來看待這次戰爭時,會發現這次流血事件以及後面的和平解決,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明朝和瓦剌在政治上的進步。雙方爲利益互相博弈,其中牽扯最爲重要的便是明英宗。"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當明軍大敗以後,明英宗被抓到瓦剌。最初有人曾建議殺掉他,然而後來不僅沒殺他還十分厚待了明英宗,最終還把他放回了朝廷,這是爲什麼呢?其實這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劇照朱祁鎮

1.瓦剌內部權衡利弊的結果

從瓦剌對待明英宗的態度上可以看出,抓住明英宗本身就是意料之外的事。瓦剌本身並沒有想要恢復元朝統治的意思。他們想利用明英宗作爲人質,用來要挾明王朝獲得大量的珍寶,這可以從北京之戰看出。

然而北京之戰的失敗,瓦剌一族也受到了重創,他們知道扣着明英宗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利益後,就決定放他回國。他們想的是明英宗回國後,也許會引起清朝內部的鬥爭,這樣他們就可以趁機獲利。

于謙

而且瓦剌本身是一個很貧瘠的地方,他們這的百姓要依靠中原的農業經濟,才能更好的生活。瓦剌各部也都害怕會失去通共互市的好處,只想好好和明朝談好。然而一旦殺害明朝君主,相當於徹底和明朝撕破臉,這樣不利於瓦剌以後的發展,所以最終選擇將明英帝安全地送回明朝。

2.明朝朝廷內部的應對得當

在"土木之戰"失敗後,一時間明朝內部出現了羣龍無首的局面,朝廷內部怎樣處理這個問題,和英宗的遣返有着至關重要的聯繫。

紫禁城

當時情況危急,身爲皇室中地位最高的孫太后決定固守北京。因爲最初並沒有得到明英宗的任何消息,所以沒有重新立君。但當得知英帝被俘後,孫太后就讓英宗的弟弟郕王監國,並立了太子。

但當北京之戰結束後,因爲特殊的國家形式,所以必須扶持一位新的君主上位。在經歷過一系列的複雜變化後,郕王即位,並重用了主戰派的于謙。

1499年10月瓦剌曾提出用錢贖回明英宗的建議,但被當時的大臣于謙拒絕。于謙曾說:"隨宜守站,不許聽信哄誘失誤時機"。這樣強硬的態度,造成了兩軍對戰的局面,而明朝軍民在於謙的帶領下齊心協力的保衛了北京,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劇照朱祁鎮

這場戰爭與其說是軍事上的較量,不如說是政治利益的博弈。正是因爲于謙看清了瓦剌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詭計,沒有上當,才爲後來明英宗安全迴歸做了鋪墊。畢竟當瓦剌人覺得明英宗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纔會放過他。其實明英宗安全迴歸,最主要原因是雙方都需要維護朝貢體制的正常運行。明朝朝貢體制

明朝朝貢體制其實是明朝瓦剌各地首領向中央王朝納貢制度。

地域之間的差異導致了中原和瓦剌地區的經濟結構不同。長期的通貢往來,讓明朝和瓦剌已經適應當前的情況,雙方已經達到了經濟互補的局勢。而且在明朝"薄來厚往"的政策下,瓦剌的人民頗爲受益。對於明朝而言,想要的無非是瓦剌能安生點。雙方講和,是對兩國發展的最好局面。

劇照朱祁鈺

明朝朝貢體制作爲處理明朝與邊疆少數民族的工具,一方面是明朝、瓦剌雙方相互妥協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明朝、瓦剌兩族互補的結果。在這個體制下,雙方經濟互市,促進了雙方文化的交流,也更好完成了民族融合。

但當瓦剌將明英宗虜去之後,這個局面就被打破了,若是瓦剌想要維持原先的局面,必然不能殺了明英宗,反而要善待他,這樣才能讓雙方更好的交易。

劇照朱祁鎮後來的發展——不願和親

放明英宗回去的結果卻讓瓦剌一族出乎意料。剛回國的明英宗就被弟弟朱祁鈺囚禁,關了7年。於此同時,景泰帝朱祁鈺對瓦剌採用了比較強硬的民族政策。因爲當時的景泰帝是有"欲絕瓦剌"之心的,所以在後來的邦交之中,也從來沒有同意雙方和親的建議。

哪怕在後來明英宗復辟之後,明英宗也沒有答應雙方和親的建議。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被俘已是奇恥大辱,再與敵方聯姻,對任何一個帝王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雖然在政治上的沒有過多交往,但是在經濟上也沒有過多限制,雙方朝貢往來比原先更爲密切,互市貿易也更加繁榮。

劇照朱祁鎮和瓦剌人

明英宗因爲知道瓦剌想要的並非是土地,而是一些珍寶和生活用品。所以做出"遣使如統中故事"的決定,順應了雙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大勢。

但就後世而言正是因爲這場"土木之變"的戰爭,導致了明朝內部由盛轉衰的局面。同時在對瓦剌的政策上面,由原先的積極對待轉變爲消極應對。爲後來雙方關係惡化以及新的邦交政策,提供了一個政策前提。

這次明英宗的安全遣返實際上都是因爲利益決定的,身爲瓦剌的"人質",卻沒有"人質"作用的明英宗對瓦剌而言,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對於朝廷而言,要吸取這次決策失誤導致戰爭失敗的教訓,以防再次出現這種狀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