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你,看電影了嗎?

昨天是一個普通的週二工作日,也是一個不普通的七夕節。雖然大家都吐槽,不放假的節日都是碎節,不值錢的,然而爲了儀式感,小情侶們還是積極消費。

在大家消費熱情的積極拉動下,今年七夕檔的票房,也大大超出了預期。影院雖然還未全面復工,但今年近5.2億的七夕單日票房,已經超越了2018年同期4.7億的成績。去年七夕達到5.69億票房,也是得益於有大爆款《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助推。

更讓人有些意外的是,今年成爲最大“票房推手”的,不是熱映中的救市大片《八佰》,而是這部投資成本僅5000萬的小片——《我在時間盡頭等你》。

預售即破億,上映首日累計票房2.74億,在七夕當天可謂一騎絕塵。這個成績甚至比去年《哪吒》的同期單日票房還高(2.52億)。

這樣亮眼的黑馬成績,片方和宣發想必都樂開了花。不過冷靜下來看看今天(次日)的票房,完全是斷崖式大跳水。僅3700萬出頭的單日成績,比起首日直接下跌85%。

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識?沒錯,18年底跨年上映的《地球最後的夜晚》,也上演過完全相同的票房曲線。

種種情況讓人不由得想問出那個熟悉的問題,這都是爲什麼呢?

不得不說,兩個片子都在上映首日成爲“爆款”,首先是沾了“片名優勢”的光。“在時間盡頭等你”和“地球最後的夜晚”一樣,傳遞着一種矢志不渝的浪漫感。再加上海報也是以男女CP互動爲主,很容易讓“七夕”“跨年”這種特殊日子的主要觀影羣體情侶產生期待。同時“愛情片”的類型,也表達得很明確。

另一個原因,就是營銷之力的強大作用了。

站在宣傳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的定位算是很聰明,所有宣傳方向全部圍繞情人節、疫情後首次約會看愛情片,各種物料也突出情侶主題。比起《蕎麥瘋長》《小婦人》等同期競爭對手來說形象更鮮明,也更貼合七夕氛圍。

廣大情侶們需要約會藉口確實是一個客觀原因,但能從預售起就顯現出強勢競爭力,肯定不止做了常規宣傳。翻看這部電影的抖音賬號,果然並不簡單。官抖裏點贊量最高的一條短視頻,是“李鴻其拍完一場分手戲後崩潰大哭”↓↓

“分手”、“前任”這類話題,向來是圈共鳴利器,這套路不管用過多少次,年輕男女還是很容易聯想到自己抑制不住眼淚橫流,然後心甘情願花錢買票去回憶青春。

嚐到了甜頭,後來官抖又開始策劃“錯過”之類的愛情遺憾向話題,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但事實是,這部電影和分手、前任、錯過,根本沒有關係。

找一個大衆感興趣的愛情話題強行包裝,製造催淚效果,結果正片質量不行貨不對版,儀式感結束後立刻票房跳水。

再來回憶《地球最後的夜晚》當時的營銷操作,用“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吻”作爲宣傳噱頭,結果對導演畢贛不熟悉的普通觀衆走進影院後發現這哪是愛情片,大呼上當受騙。“地球詐騙式營銷”也成爲當時的一個經典案例。

從“最後的夜晚”到“時間的盡頭”,同樣的招數屢試不爽,反正總有觀衆會被帶節奏。想來李鴻其也是一個人跨越了兩部“詐騙片”。

還好《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確實是部愛情片,所以在普通觀衆中的口碑沒有《地球最後的夜晚》那麼強烈的反彈。

但這部電影的質量,卻真的是一言難盡。

《地球》是強行披上營銷外殼的純藝術電影,行內行外口碑兩極,不能單純地說爛;《時間》就沒有爭議,妥妥的爛片,毫不走心地集齊了國產愛情片各種懸浮塑料的套路,全程尷尬。

先看各個平臺的評分,不由得想問一句就這?豆瓣5.1,妥妥加入爛片大軍。連普通觀衆更多、打分標準相對寬鬆的貓眼,都沒能上8分這個普通片的平均線。(因爲該片最大出品方是阿里影業,所以淘票票成績先忽略)

故事架構其實就已經很老套了:李鴻其飾演的林格與李一桐飾演的邱倩是青梅竹馬,長大後漸漸暗生情愫。在兩個人關係漸入佳境時,邱倩因意外身亡。於是林格通過一塊神奇的表不斷重置時空,讓邱倩一次次重生,守護着她的人生。

這個設定和2017年的日本電影《與君相戀100次》高度相似,年初爆火的電視劇《想見你》也同樣是穿越時空。這並不是想說抄襲or融梗,而是愛情片中的時空穿梭真的太多了,很難拍出新意。

如《想見你》一樣肯動腦筋的,融入一些靈魂互換、時間循環梗,輔以談情說愛的生活細節,達到又甜又燒腦的效果,也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創新。

而這部《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就像是食堂炒菜,用一個永遠不變的基礎配方,做法簡單粗暴,味道是熟悉的難喫。

一部2020年的電影,各種場景設置都透着十幾年前的陳舊感。

不在雨中慢鏡頭起舞,好像就不能談浪漫。

男生總要自帶柔光濾鏡,趴着窗戶偷看跳舞女孩,然後把這個場景作爲一生的“白月光幻想”。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檐”都唱了13年了,周杰倫拍《不能說的祕密》時設計這個情節是呼應歌詞的小浪漫,而如今同樣的場景已經被用了太多次,真的會膩。

雖然學生時代談戀愛能做的事情也不多,但這一個一個場景拼接,好像是“愛情的走馬燈”,還沒嗑到糖呢,流程都走完了。

並且,大家都用的場景,不等於都能拍出共鳴。同樣是陽光下一對CP騎自行車,兩個人之間細節鋪墊到位,讓觀衆感受到了“甜甜的愛情”,套路感就會被忽略。

而這部電影的問題是,還沒講清楚這對CP是怎麼回事,就開始走“浪漫流程”。故事設定裏,作爲鄰居的李鴻其和李一桐從小時候就分開了,中學時代才相遇。能一眼認出就已經很不可思議了,火花更是擦得飛快。所有的關係發展就靠放幾首九十年代勁歌金曲一筆帶過,這種MV式敘事啥時候能有點進步?

此外還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很多所謂“浪漫”,其實在無形中會加重刻板印象。

比如兩個人在天寒地凍的天氣裏,李鴻其明明也只有一件外套,還硬要脫下來給李一桐裹上一層又一層。男生也是會冷的,真的沒有必要,對女生來說這也不是“你對我好”的唯一標尺。

開始進入“時空重置”的正題後,影片也貢獻了一波又一波的槽點。

衆所周知,改變時空多少都有點代價,片中李鴻其付出的代價就是時間每倒回一次,他就會老N歲,並且所有人都會不記得他,好像他從未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所以李鴻其要扮演多個年齡階段,橫跨青少年、中年、老年。快30的李鴻其演高中生已經有點喫力了,演大齡男也不在狀態。年齡變化全靠衣服和挑染白髮,臉上沒有褶,身材、聲音和眼神永不變,十分出戲。

萬萬沒想到,在文藝片裏貢獻了那麼多精彩表演的李鴻其,有一天也會演技讓人看不下去,很多刻意裝瘋賣傻的樣子,真的像個智障。

劇本和導演對演員有多重要?能把李鴻其毀成這樣真是充分說明了問題。

更讓人出戏的是,每次被遺忘、沒有身份,對他來說好像都不是大事,依舊着裝精美,立刻投入新生活,甚至還能陪着女主出國留學。如果有彈幕,一定會有許多人忍不住質問出國證件是怎麼來的?

另外,很多場景在渲染他很窮,比如街邊賣牛仔褲、擺煎餅攤,但鏡頭一轉,各種生活方式又始終沒被貧窮打擾。

爲了所謂浪漫徹底不要邏輯,也只是一種無用的懸浮。

從上文的劇情描述裏又能引申出一個新問題:改變時間就會讓自己生命變短,那男主角爲什麼還要改了一次又一次?

因爲角色設定裏,他就是個沒有底線的“舔狗”式男友,自我奉獻到甚至有點道德綁架。

第一次逆轉時空,可以理解爲是深愛女主且對神祕力量一無所知吧。體會了失而復得,於是想對愛的人更好,這也能想通。

但很多情節設計,可以看出充滿了鋼鐵直男式的自我感動。女主角出國學舞蹈,男主一聲招呼不打直接飛過去陪讀。女主家境一般,就對她撒謊說有獎學金,其實自己艱難打工負擔了所有學費。

這不是“愛的奉獻”,這是強行給對方加上了沉重心理負擔。

片中李一桐發現了真相後也愧疚+氣憤,於是爆發爭吵。到這裏還有些欣慰,李一桐也是個自立的女性。然而就在此時,萬能的高富帥男二突然上線,幫助李一桐解決了所有困難。女主有了工作,注意力轉移,這對情侶間的矛盾就直接消失。人設很明確,男二就是工具人。

男二工具人甚至沒有劇照

高富帥的工具人作用還進一步體現在,女主角又發生意外,男主再度逆轉時空之後,男二就成了“接盤俠”,負責搞定富足的生活,以及把女主送到美國發展。這段關係線也是毫無鋪墊和過程,他們怎麼在一起的?女主有什麼心路歷程?統統沒有交代。(果然男女主的愛情最偉大,比悲傷還悲傷的工具人連完整故事線都不配擁有)

女主角自立自強勇敢追夢的人設崩塌就算了,又重複了“多男舔狗都莫名且必須只對女主一人好”的老套路。好好拍愛情不行嗎?爲什麼一定要按頭讓女生們跟着女主做瑪麗蘇白日夢?

愛情中的付出本來可以成爲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日本電影《愛情是什麼》中,女方以無條件討好的方式追男神,但男方只是享受這種仰視與“服務”,並不確認實質關係。女方經歷多次糾結,最終下定決心要給這段關係來個了斷。

無條件付出能換來“美好真愛”嗎?這過於忽略現實的殘酷和人性的複雜。

並且爲了愛情,一遍遍替女主“逆天改命”的簡單設定,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會讓人不適。《與君相戀100次》中,很多觀衆吐槽爲了你們談戀愛,所有人都要跟着時光倒流過重複的人生。這部電影裏雖然沒有如此極端,但親朋好友們都被強行改變了生活方式。

這裏就必須要提全片另一個值得同情的工具人——範偉飾演的男主爸爸。

一個深情的老父親,最終只是負責說一句“爸媽都是爲兒女好”輸出一個親情淚點。男主爲愛走鋼索,“林格”這個身份在世界上消失,導致伴侶早逝的爸爸成爲孤寡老人。最終,男主多次逆轉時空,導致女主也不記得自己。就這還要浪跡天涯,跑到和女主一起生活過的異國他鄉回憶青春,把爹扔在一邊。

果然戀愛腦大過天,就是愛情真諦?(工具人範偉老師也沒能擁有一張劇照)

陳舊無味,處處槽點,運氣加營銷造就的“票房黑馬”,最終無法跑更遠。

愛情這麼貼近現實的主題,有無數讓人對照、反思、代入以及獲得美好體驗的可能性,但這部電影最終走向了催眠。

無論故事還是畫面,加了過度濾鏡的“美”,終究難以下嚥。

最後還要忍不住吐槽一句,十年前《失戀33天》開創的片尾現實素人採訪“說出你的故事”PPT風潮,現在愈演愈烈。這種毫無節制的強行點題,只會讓人覺得是對內容不自信硬要找補。這股膩歪且無用的“流行”,也不知道何時能停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