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平原省,网上有很多人都曾经讨论过,甚至不时地流传出一些复省的传言。网络上为什么有许多人对平原省如此念旧呢?出发点不得而知。不过平原省的存在时间其实非常短暂,从1949年8月1日,宣布建立平原省,到1952年11月30日正式撤销,前后只存在了三年多一点的时间。

新中国分省图封面

新中国分省图版权页

这是1951年2月大众地学社出版的《新中国分省图》,这是一本用于当时中小学教学使用的教材。通过这本刊物,我们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版图上,省级行政区域划分还是比较复杂的,中央政府下面有大行政区,往下才是省、行署区(省级)、中央或大行政区直辖市。平原省就是其中的省份之一。

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

平原省的范围

平原省与河北、山西、绥远、察哈尔、北京、天津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属华北区(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成立后的平原省辖六专区二省辖市,五十六县,一工矿区(焦作矿区),省政府驻新乡市。其所辖之地为河北、山东、河南三省边区析出设置,全境因在黄河中流之平原而得名,属于黄河历次改道冲积而成。面积四万七千平方千米,人口一千六百四十九万四千余人。

具体管辖范围包括豫北、鲁西南的新乡(专署驻焦作)、安阳(专署驻安阳市)、濮阳(专署驻濮阳)、聊城(专署驻聊城)、菏泽(专署驻菏泽)和湖西(专署驻单县)六个专区及新乡、安阳2个省辖市。

平原省政区图

通过上面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出,平原省区域东西跨度约430公里,南北跨度约280公里,西段沿黄与河南相隔开,东段黄河则穿境而过。实际上包括了今天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安阳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济源市(省直辖县级市,层次较为特殊),还有山东省的菏泽市、聊城市(不含临清),济宁市的金、嘉、鱼、梁四县以及汶上县的部分。

从地理划分上看,平原省所在正处于华北区域的最南端。不难理解,当时设置平原省有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原因。平原省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前久,该地区恰恰是连接华北和华中解放区的纽带,也是解放军南下解放全中国的最为接近的后方。由于新的政权立足未稳,南方一些地方还在陆续等待解放。因此,中央决定在此地成立一个全新的省级行政区,这对稳定当地局势有一定的作用。

平原省的设置

根据《中共平原省简史》的介绍,平原省的大部分地区是革命老根据地,只有安阳、新乡及平汉铁路沿线的一些县,为敌人统治较长时间。

到1949年5月初,国民党反动派最后盘踞的豫北重镇新乡、安阳二市相继解放,至此,华北地区完全解放。

新乡解放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这一地区形成了既有经过土地改革后的老区半老区,也有尚需结束土地改革的恢复区,还有尚需发动群众彻底土改的纯新区等多种格局并存的局面。而且,刚刚解放后的平原省范围内,敌特、反动会道门、土匪等反革命势力尚未彻底清除。经历战争创伤后的工农业生产也亟待恢复,横贯全省的黄河堤防也急需大力治理。因此,肃清特务匪徒,巩固革命秩序,迅速恢复和发展生成,做好治黄工作,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在此之前,原冀鲁豫区党委负责平原省的筹建工作,并于1949年6月19日拟定有关草案,报请华北局批示。

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批准了这一方案,华北人民政府颁布《为重新调整行政区划由》通令([民政字第150号]),正式宣布建立平原省。

根据《人民日报》1949年8月1日的消息报道《华北人民政府八一通令 调整华北行政区划》显示:

“查华北区已全部解放,为适应大规模生产建设的需要,经本府第三次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将现有行政区划,调整如下:……冀东、冀中、冀南、冀鲁豫、太行、太岳、太原等七个行政区宣布撤销,以旧省界为基础,并照顾到经济条件、群众历史关系及自然条件等划分为河北省、山西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并于鲁西南、豫北、冀南衔接地区成立平原省。……”

根据《中共平原省简史》中的介绍,从1949年8月1日至8月10日,潘复生、赵时真等省委领导成员与平原省所辖各地委书记在菏泽召开筹备会议。8月12日至15日,中共平原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在菏泽召开(但根据《 河南省志·大事记》中的说法,这次会议是在新乡召开 ),中共平原省委正式宣告成立,省委书记潘复生,副书记赵时真,组织部长刘晏春,宣传部长张承先,社会部长戴晓东。同时,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恢复与发展工农业生产是一切工作的重点”等五大任务。要求贯彻全年增产方针,加强秋收秋耕秋种工作,彻底完成土地改革;节约度荒,完成生产自救;坚决彻底肃清匪特,加强社会治安;治理黄河,加强防汛。在这次会议之后,8月17日,平原省省直机关从菏泽迁至了省会新乡。

8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平原省军区在新乡正式成立。晁哲甫担任省人民政府主席,贾心斋、韩哲一担任副主席。刘致远任省军区司令员、潘复生任政委、刘德海任参谋长。

两天后的8月22日,平原省委机关报《平原日报》于新乡创刊发行,第一篇社论就是《为建设新平原省而奋斗》。根据史志上对平原省建省以后一系列会议、文件等的记载,能够清晰地看出,当时平原省的重点工作方面。

8月25日,平原省委发出《关于加强干部准备土改的指示》。

9月3日至7日,平原省军区召开首次干部会议,制定今冬明春剿匪练兵方针,安定社会秩序,协助进行土改。

9月15日,因黄河全线水位高涨,《河南日报》发表社论:《为紧急护黄守险,坚决防洪防汛而斗争》,20日,黄河北岸的平原省人民政府同样发出紧急救灾指示,要求防火防灾,节约备荒,生产自救。

治理黄河是平原省的中心工作,平原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尤其是下游濮阳、菏泽、聊城三地正是黄河最容易泛滥的地区,人民深受河患影响。自1913年至1949年期间,这一地区内黄河共决溢110次,成为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害河。面对1949年的黄河洪峰,

“平原省动员干部4 000多人带领15万群众上堤防守,抢护堤防脱坡、渗水、蛰陷等各类险情224处,长5 000多米,抢堵大小漏洞582个”,

至1949年10月31日,终于战胜了这场洪水,取得了黄河抗洪抢险的胜利。

此后,从1950年起,平原省根据下游河道特点和堤防工程状况,采取了一系列固堤措施。同时,在各地分期进行滞洪分洪工程,修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兴利除害,保障安全。

不过,平原省在成立时,工作开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如在公粮征收问题上,就曾被《人民日报》连续报道。

根据2016年范晓春发表在《党史博览》第8期的《建国初平原省委、省政府在《人民日报》上公开检讨始末》一文中介绍,“当时,由于水灾、战争等原因,平原省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此外,1949年平原省受灾面积达700万亩,灾民250万人。”而在1949年秋征秋种工作中,没有进行充分讨论布置,导致各地出现了粮食征收出现混乱,使得问题进一步严重化。1950年3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两则消息,公布了平原省濮阳、聊城运粮事件以及平原省委、省政府的公开检讨报告。这是建国后省级党委和政府首次在《人民日报》上公开进行检讨的案例。

平原省的撤销

平原省自1949年8月成立,到1952年11月撤销,有其先天不足,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据1952年11月17日的《人民日报》报道,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调整省、区建制的决议》,批准撤销平原省建制。原文截取如下:

“为调整现有省、区建制,以利工作起见,兹决定:一、撤销平原省建制。现属平原省原为山东省旧辖之高唐、清平、博平、茌平、聊城、堂邑、冠县、莘县、朝城、阳谷、东阿、梁山、寿张、范县、观城、濮县、鄄城、郓城、南旺、嘉祥、钜野、菏泽、定陶、城武、金乡、鱼台、单县、复程、曹县等二十九县,全部划回山东省属;原为河南省旧辖之林县、安阳、邺县、内黄、汤阴、浚县、滑县、淇县、汲县、辉县、新乡、延津、封邱、原阳、获嘉、修武、武陟、博爱、温县、沁阳、孟县、济源等二十二县,新乡、安阳两市及焦作工矿区,全部划回河南省属;原为河北省旧辖之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等五县,为治黄之便,亦划归河南省属,不再归回河北省;现属河北省原为河南省旧辖之武安、涉县、临漳三县不动,仍属河北省,以利治漳。”

根据《中共平原省简史》记载,在撤销平原省的决议下发后,11月16日,中共平原省委发出了《关于正确执行中央撤销平原省建制决定的指示》,要求各级做好平原省的结束工作和移交工作。

11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撤销平原省建制的命令》。

11月26日-30日,平原省第一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新乡召开,传达贯彻中央关于撤销平原省的决议。平原省人民政府从1952年12月1日起停止行使职权,省政府及其所属机关于11月30日撤销,自12月1日起,所有行政事宜由山东、河南两省分别接受办理。

平原省委旧址一角

从此,平原省消失在了新中国的行政区划中。

对于平原省的骤建忽废,学界有多种说法。

首先,这一区域缺乏经济中心城市,平原省省会新乡是华北地区解放最晚的城市,是豫北的经济中心,又是平汉、道清铁路交叉点,工农业基础相对较好,受黄河水灾影响也小一些,有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使得新乡成为了省会选址的首选之地。但是,新乡也存在着经济向心力不足,不便于黄河治理等弊端。

其次,东部长期属于山东的湖西、聊城等专区,与原属河南的安阳、新乡经济联系还不密切。对于没有建省传统的平原省而言,其所辖区域还缺乏历史文化认同。平原省的设置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是适应解放战争以及国家建设初期的需要,有一定根据地政权转化存在的短暂性使然。

湖西革命历史纪念馆

对于撤销平原省的建制,1952年11月16日的《中共平原省委关于正确执行中央撤销平原省建制的指示》中明确记载:

“由于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全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新阶段。平原省处在五省的结合部,缺乏经济中心城市,而河南、山东两省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又需要与其原属豫北、鲁西地区相结合,且恢复大省制,有利于今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有利于中央领导。“

(本文原创作者:史说新传,各自媒体平台同号,部分资料引自《新中国分省图》《中共平原省简史》《河南省志·大事记》《人民日报》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