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的元杂剧《窦娥冤》可谓家喻户晓。里面讲述了孝顺媳妇窦娥蒙冤被斩的悲惨遭遇。通过窦娥的冤案揭露元末官场的黑暗腐败,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古往今来《窦娥冤》的故事不知赚取了多少眼泪。

然而这个故事并非关汉卿凭空杜撰,而是有原型可循的。戏中窦娥有句唱词:“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这里的‘东海孝妇’就是窦娥的原型。

窦娥冤

东海孝妇的故事出自《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讲的是在汉宣帝年间,东海郡有位年轻的寡妇,名叫周青。周青结婚没两年丈夫就去世了,没有生儿育女。周青的小姑子也早已出嫁。只有她和婆婆相依为命,住在贫寒的家里。周青十年如一日,照顾年迈多病的婆婆,比婆婆的亲生女儿还尽心尽力。周青一个人担起养家的重任,她操持家务,任劳任怨,没有半句怨言。街里街坊没有人不称赞她的孝顺。都说:“媳妇做到这份上,真是没得挑了,亲闺女有几个能这样的。”

周青的婆婆看到周青每天如此操劳,人日渐憔悴,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劝儿媳妇说:“我病了这么久,年纪也大了,没几天活头了。你还年轻,应该再嫁个好人家,何苦这样委屈自己,跟着我过苦日子。”周青说:“丈夫去世,当妻子的为她守节本来就是分内之事。我若是改嫁不是失节了吗。再说,如果没有我,谁来照顾您呢?我怎么忍心让您孤苦无依。”

东海孝妇周青

周青的婆婆劝了好几次,怎奈儿媳妇说什么也不肯改嫁,坚持留下来伺候自己。当婆婆的感到万分惭愧,心想:“儿媳妇这么年轻,应该嫁人,过更好的生活。现在却因为要照顾我这把老骨头,在这里忍受贫穷与辛劳。反正我一把年纪也没几天活头了,怎么能耽误儿媳妇的青春年华。”思前想后,周青的婆婆为了不拖累儿媳妇。有一天她趁周青不注意,竟然悬梁自尽了。

周青发觉不对劲儿,紧忙赶到婆婆的房间。看到眼前的情景顿时吓傻了,赶紧去救,但已经来不及了。她大哭一场,然后把这个噩耗告诉了小姑子。小姑子赶到家,对着母亲的尸体放声大哭,边哭边喊:“母亲啊,你死的好惨啊。”然后她对嫂子周青破口大骂,说:“我看明明是你长期照顾年迈多病的婆婆,心生厌恶,所以勒死了她,又伪装成悬梁自尽。现在又猫哭耗子假慈悲,你以为我能轻易被你骗了。”周青辩解说:“婆婆真的是自杀,不是我杀的。”

悬梁自尽

小姑子哪里肯信,于是一纸诉状把周青告到了官府。在大堂上,小姑子声泪聚下,一口咬定是周青勒死了自己的母亲。太守是个糊涂官,听信了她的一面之词。立刻把周青叫上堂来审问。周青当然不肯承认,坚持说婆婆是悬梁自尽。太守却说:“你婆婆好好地干嘛要寻短见?你说她是自杀,你有什么证据,家里就你们两个人,不是你杀的还能有谁。”周青哭喊着:“老爷,冤枉啊,等我发现婆婆自尽的时候,人就已经断气了,我真的没有杀她啊。”太守怒道:“死到临头竟然还敢抵赖,看来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是不会说实话了。来人,把她关进大牢,严加审讯。”

就这样,太守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周青关进了死囚牢。狱卒们对她严刑逼供,皮鞭子蘸着盐水,雨点一般抽打在周青的身上。周青被打得遍体鳞伤,气息奄奄。一个弱女子怎么能承受这样的折磨,周青终于受刑不过,屈打成招。糊涂太守按律判处周青死刑。斩首示众。

皮鞭

当时,太守的手下有名狱吏名叫于定国,他是个正直善良的人,很同情周青的遭遇,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劝太守说:“周青孝顺的名声当地无人不晓,她供养婆婆十年,一直任劳任怨,从没出过差错,乡里人有口皆碑。如今怎么会无缘无故杀死婆婆。其中必有蹊跷。”怎奈太守一意孤行,无论于定国怎么据理力争,他就是不听。于定国实在没有办法,最后只得抱着周青的状纸大哭,说:“你这昏官,如此草菅人命,冤枉好人。我实在不忍心看到无辜的人受死,怎么能还在你手下当差。”说完愤然辞职回家。

古代监狱

等到行刑的那一天,周青穿着囚服,坐着囚车,被五花大绑着押赴刑场。刑场周围看热闹的老百姓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刑场上立着根十丈高的竹竿,五条白幡在风中飘动。临刑前,周青声泪聚下地说:“我的冤情只要上天才能看到。我若是该死,那么我的血流到地上。若是我果然冤枉,那么我的血都溅到白幡上。”

等时辰一到,三声炮响之后,周青人头落地。鲜血一下子喷了出来,令人惊奇的是,周青的血竟然都往上涌,把白幡染得一片血红,然后才顺着竹竿滴下来。众人吓得后退几步,纷纷议论“看来她果然是被冤枉的,真是可惜了”。

东海孝妇之死

孝妇周青蒙冤而死,连老天都为她感到不公。从此之后,东海郡一连三年滴雨未降。田地裂开了一道道口子,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饿死无数。三年之后,那个糊涂太守终于被免职。新上任的太守是个明察秋毫,为人正直的清官。他看到东海郡田地荒芜,饿殍遍野,连忙问当地人怎么回事。当年愤然辞职的于定国对周青的冤案一直耿耿于怀。他跟太守讲述了周青的悲惨遭遇,还说:“这位孝妇不应该死啊,老天就是因此降罪给我们的。”

新太守听后唏嘘不已,下令给周青平反,将周青的坟墓取名为“孝妇冢”。又杀了头牛,亲自到灵前焚香祭祀。顿时天空乌云密布,紧接着大雨倾盆,缓解了旱情,那年东海郡粮食大丰收。

东海孝妇的故事被人世代相传。到了元末明初,杂剧作家关汉卿以此为蓝本,创作出了传世名篇《窦娥冤》。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故事中的很多情节和《窦娥冤》差不多。主人公都是年轻守寡,供养婆婆。都是被诬告杀人,都遇到了昏官草菅人命。而且鲜血倒流和大旱三年的情节也跟《窦娥冤》如出一辙。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抨击了古代官场的黑暗。

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备受压迫,庸官恶吏草菅人命。底层的劳苦大众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周青的悲剧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令人感慨万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