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啓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明朝是爭議性非常大的一個朝代,“明黑”很多,“明粉”更多。明朝的缺點和優點都非常突出,一方面積貧積弱、昏君扎堆,另一方面又作風硬氣、盡顯國威,留下了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的美談。除此之外,明朝還有一個非常令人稱道的地方,那就是:

既無漢之外戚干政,又無唐之藩鎮割據。

(明朝皇帝畫像)

縱觀中國歷史,強漢和盛唐是公認的綜合實力最強的兩個朝代,但是,漢朝的外戚干政和唐朝的藩鎮割據,一個導致了王莽篡漢,一個引發了安史之亂,都是亡國級的致命問題。

那麼,明朝又是如何避免外戚干政和藩鎮割據的呢?

先說外戚干政。

歷朝歷代的皇家,大多主打政治聯姻、強強聯合,以清朝爲例,高品階的后妃大多都是滿蒙貴族。但明朝則恰恰相反,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

“凡天子及親王、後、妃、宮人等,必須選擇良家子女,以禮聘娶,不拘處所;勿受大臣進送,恐有奸計。”

(《大明嬪妃》劇照)

也就是說,明朝的後宮女子,上到皇后貴妃,下到普通宮女,一律選自民間普通百姓家,皇帝親王一律不允許納娶勳貴之女。朱元璋這一招,從根本上斷絕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外戚都是遠離權力中心的平頭百姓,自然無法干政。

那麼,如果后妃本人比較強勢,兼具能力和野心,無需孃家幫襯也能獨當一面,會不會出現明朝版的“武則天”呢?答案是:不會。因爲朱元璋的《皇明祖訓》中還有這樣一條硬性規定:

“凡皇后止許內治宮中諸等婦女人,宮門外一應事務,毋得干預。”

朱元璋把“後宮不可干政”寫進了“憲法”,但凡有後妃膽敢染指朝政,必將遭到羣臣口誅筆伐,這是絕對無法觸碰的底線。

(《大明風華》劇照)

再說藩鎮割據。

藩鎮割據的本質是地方實力太強,威脅到中央統治。朱元璋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後,創造性地建立起明朝特有的藩封制度——

先後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朱守謙)分封爲藩王,鎮守在邊疆及內地的主要城市。

目的有二,其一是抵禦外敵,其二是拱衛皇室。

用皇子代替大臣鎮守邊疆,其可控性固然強一些,畢竟中間連着骨肉親情。退一萬步說,即便藩王造反成功(比如靖難之役),大明江山終究還是姓朱,皇帝還是他朱元璋的子孫。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但問題是,幾代過去之後,這種依靠親情維繫的平衡,其安全係數就會變得越來越低,當皇帝是你親爹,固然不便也不敢造反,但當皇帝變成你堂叔甚至是你出了五服的大侄子,這個反,似乎也可以造了。當然,前提是你得有那個實力。

爲了杜絕這種威脅,朱棣登基後不僅大大削弱了藩王的兵權,還規定藩府成員“不農、不工、不士、不商”。從此以後,藩王不再是集軍政大權爲一體的“土皇帝”,而只是享受一定的經濟待遇和政治待遇,相當於是國家花錢養着朱家皇室。藩王實力被削弱後,割據一方已成爲不可能。

(明成祖朱棣畫像)

朱元璋在位期間,加強藩王的實力,朱棣登基之後,則開始削弱藩王實力,那是因爲洪武年間,江山初定,外患未平,需要利用藩王鎮守邊疆,而到了永樂年間,江山穩固,四海臣服,藩王手中的兵太多,反而會成爲朝廷的威脅。

綜上,明朝之所以既無漢之外戚干政,又無唐之藩鎮割據,絕非巧合或運氣好,而是由明朝特有的選妃制度和藩封制度決定的。

參考資料:《皇明祖訓》、《明史》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