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博愛縣被稱爲“竹林之鄉”,翻開《博愛縣竹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句話:“村村門外水,處處竹爲家。”博愛縣的竹林發展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戰國至西漢時期,堪稱爲北方竹林裏的活化石。唐代時,皇室在這裏設置了司竹監,專門管轄當地的竹業,北宋和明代也分別設立了“竹園”和“竹塢”,承包了全國各種各樣的竹器,銷往全國各地。

竹子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徵,和梅、蘭、菊並稱爲“四君子”,焦作竹林自古以來還是文人雅士聊天作賦的常駐地點。作爲華北地區最大的竹林,博愛縣歷史上竹子種植面積最廣時可達萬畝,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博愛縣的竹種有近百個,由此而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竹文化。

竹子生長週期短,纖維長且韌,富有彈性,是工藝品製作極佳的原材料。博愛竹器作爲焦作傳統的手工藝品,有着悠久的發展歷史,富含着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早在封建王朝時,有的博愛竹器就已被列入“貢品”,以供宮廷使用。

民國三年(1917年),博愛竹器還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商品賽會,當時展出的產品有:嵌花藤心竹大拉牀、竹簾子、嵌花漆面竹園桌、嵌花竹面花幾、嵌花拆卸帶拉蓋西式書桌、嵌花活腿藤心六角凳、嵌花漆面六角凳、竹藤心太師椅、竹藤心連椅、竹藤心搖椅、竹鏡櫃等10餘種,形式美觀,在國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博愛竹器的聲名遠揚,來源於當地能工巧匠獨特的“硬實力”,早在五百年前,焦作博愛縣就有一羣勤勞智慧的能工巧匠,由於當地有着豐富的竹資源,他們就利用大鋸、竹刀、尖刀、挖鏟等工具,經過燒、烤、烘乾滅菌等獨特工序,製作出了一件件質量更勝一籌的手工藝品。如今,經過工匠技藝的代代傳承,當地工匠的手藝越發成熟。

1981年,博愛縣成立了竹業研究所,聘請民間的能工巧匠,吸收各類竹器製作的優點,研製出順應時代發展的106種新產品,其中包括竹製沙發、立櫃、方桌、茶几、茶架、梳妝檯、電視機架等適合當時人們使用習慣的新型竹器工藝製品,既符合當時的時代特色,又具有傳統的工藝精髓,使得當地竹器聲名大噪,轟動一時。

目前,焦作博愛竹器共有三大類,按功能可分爲:生產用品、生活用品以及其它兼具觀賞和實用價值的製品,其中最爲常見的當屬大家經常看到的竹簍、竹筐、竹籃、竹篩等家家戶戶經常使用的東西。

隨着現在工業的發展,人們對於竹器等工藝製品的需求也逐漸減少,過去博愛縣曾經大面積製作竹器的生產場面再也難以見到。不過竹器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未來,博愛縣將同傳統手工藝人一起,重振北方竹器代表的名聲,重燃人們對博愛竹器的熱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