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 劇本是什麼?是電影的出生證,是電影產業的芯片,是中國電影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支點。

8月28日,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電影局主辦,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協辦,江蘇省電影創作中心、江蘇省電影家協會承辦,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執行的“2020江蘇青年電影編劇集訓營”在經過五天精彩豐富的培訓課程之後圓滿結束。40多個各類題材的優秀劇本創意大綱,是參與這次培訓的80、90、00後青年電影編劇們交出的“作業”。這次培訓,讓他們收穫滿滿,也讓熱愛電影創作的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活動現場

畢竟,好故事已經有了,好劇本和好電影還會遠嗎?

【導師】

12+N位業界大咖帶來寶貴經驗、諄諄教誨

8 月 24 日下午,"2020 江蘇青年電影編劇集訓營 " 在蘇州啓動,40 位平均年齡僅29歲的青年編劇學員滿懷期盼,來到這裏。而專程趕來爲他們上課的導師陣容星光璀璨,包含衆多業內的資深編劇、著名導演。

江平,國家一級導演,曾獲俄羅斯電影節最佳電影導演獎、全國十佳製片人稱號、北京國際電影節顧問。他在自己的課堂上,給青年編劇們講述了老一輩江蘇電影藝術家趙丹、上官雲珠等的故事,用很多鮮爲人知的細節,將老一輩藝術家對於電影的一腔熱愛以及敬業精神展露無疑,將近三個小時的課程中,好幾次差點把臺下的學員們說哭,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認爲編劇應該牢牢記住“四有”:胸中有大義、心裏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這一點,也讓臺下的學員們紛紛點頭。

劉偉強,著名導演,曾執導過《無間道》《中國機長》《頭文字D》等衆多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他不僅專程趕到集訓營爲學員們上課,授業解惑,還不斷鼓勵青年編劇們:“中國電影是有前途的,不要放棄,一定要看準目標努力去追!”還告訴青年編劇們非常實用的人生建議,那就是,先找一個偶像,然後努力地去超越他。“你們作爲編劇,一定也要有這種信念。就拿我來說,拍了這麼多東西,但我依然在學習。”

還有石川(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王羣(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楊駿(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系兼職教授),周七月(資深編劇、導演)楊勁松(編劇、導演),竹內亮(日籍紀錄片導演,代表作品有《好久不見,武漢》《南京抗疫現場》)等以及蘇毅(中宣部電影劇本規劃策劃中心策劃室主任)、呂旭(青年製片人、編劇),楊進(編劇,影評人、南藝教師)等十餘位業內大咖,都應邀而來爲集訓營的學員們上課或交流。

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江蘇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陳捷以及南京藝術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餘泳親自擔任主持,爲學員們帶來更多溝通分享。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等大咖雖然未能趕到現場,也特意從場外發來了自己對於電影的寶貴經驗和獨到見解,與青年編劇分享。

【課堂】

把編劇寫作課搬到了運河邊、園林裏

"2020 江蘇青年電影編劇集訓營 "可不僅僅有上課、聽課,還走出了課堂,走到戶外進行現場教學。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首《楓橋夜泊》描繪出的江南詩意,讓位於京杭大運河蘇州段河畔的楓橋聞名久遠。集訓期間,資深編劇、導演周七月與40位學員一同來到楓橋採風,看大運河上的漕運變遷,聽明代蘇州人民抗擊倭寇的歷史故事,感受有趣的風土人情。

“稍微用點心,一百個故事就有了。”周七月曾創作劇本《牛虻》(吳天明導演)、《林海雪原》(李文岐導演)、《美人依舊》(胡安導演)等作品,有着豐富的從業經驗,他給學員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編劇課,建議青年編劇們在自己沒有經歷的時候,要多去看,創作時要寫“真善美”。

集訓期間,學員們還在楊勁松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平江路。

楊勁松是《江湖兒女》(賈樟柯導演)出品人、《地久天長》(王小帥導演)策劃、《芳華》(馮小剛導演)文學策劃。他在

現場爲學員們講述了自己成爲編劇和製片人的歷程。楊勁松告訴在場的年輕編劇,一定要細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故事纔會鮮活。

此外,還有學員沙龍、經典修復影片觀摩等環節,形式多樣、豐富多彩。集訓期間,中國電影資料館特供《小城之春》(導演費穆)修復版供學員們賞析,讓不少學員非常驚喜。

【獎勵】

誕生40多個劇本創意,七位編劇獲獎

8月28日,精彩紛呈的“2020江蘇青年電影編劇集訓營”終於迎來最後一堂課,江蘇省電影局副局長王明珠,蘇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楊芳,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陳捷爲學員頒發結業證書。楊駿教授對學員作業進行了精彩點評。

△楊駿點評學員作業

這趟五天的集訓營,讓學員們收穫滿滿,他們每個人都發現了自己心中的好故事,甚至有人文思如泉湧,寫出了不止一個劇本創意。經過評審老師一輪又一輪的盲選,最終這40多個劇本創意中誕生1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

△獲獎劇本創意及作者

由泰州市電影家協會推薦來到集訓營的張佳,憑藉《江船火獨明》獲得一等獎。這個劇本把大運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相結合,講述了三代人“上船”和“下船”的故事,表現了江蘇文化中對於“身份感”的找尋。

張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劇本是最近幾天通過培訓和採風,在腦海中慢慢構思出來的故事。在開課第一天中,石川教授爲學員們講述了中國電影的江南文化基因,其中的大歷史觀和豐富的江南文化內涵,讓張佳受益匪淺。在大運河採風時,來往的貨船與大運河改道的歷史,也讓張佳印象深刻。所以,在結課劇本中,張佳把“江南江北”和“上傳下船”兩個概念相結合,寫出了《江船火獨明》的劇本,獲得了專家的一致認可。

讓很多專家和學員沒有想到的是,這是張佳第一次嘗試電影劇本創作。張佳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平時寫的最多的是小說、散文、書評影評,從未嘗試過寫電影劇本。

這次,通過五天的培訓和採風,專家們的授課和與學員的交流,讓她對電影劇本有了重新的認識。“我會把這幾天學到的東西用於寫作,也會繼續嘗試電影劇本的創作。”對於《江船火獨明》的劇本,張佳說:“如果有改編的需要,我想把這個劇本再完善一下,通過這個故事寫出來一個真正的電影劇本。”

來自某劇本工坊的方浩創作的《荼蘼之外》獲二等獎,在當下現實座標上,將《牡丹亭》、耦園、平江路等熟悉的蘇州元素,融入一場嶄新的青春夢,清麗不乏古雅,體現了作者對奇幻愛情劇作技巧的成熟把握,在同類風格作品中,具備了真善美的中國表達。

△爲學員代表頒發結業證書

活動最後,七位獲獎的青年編劇學員捧走了屬於他們的獲獎證書。

△ 獲獎學員合影

下一步,江蘇省電影創作中心將繼續優化編劇培養機制,包括採風、集訓、創投等,形成電影創作的閉環,爲青年電影編劇在美麗江蘇的土地上創作精品力作提供更好的舞臺。

【部分學員感言】

1、”老師說的鬆弛感,讓我豁然開朗”

邱慧是一名青年編劇,目前從事動畫電影的編劇工作。邱慧告訴記者,在爲期五天的編劇集訓營中,他收穫頗多。“印象最深的是周七月編劇給我們上課時說的兩個點,一個是堅持,一個是鬆弛。”邱慧說,他之前是一名網絡小說作者,近幾年進入影業公司從事專職編劇工作。“每次寫劇本時,我都感覺很着急,很緊張,周老師說的那個鬆弛感,讓我豁然開朗。”

2、“集訓營學到的東西,是你在網上查不到的”

1997年出生的王延斌,現在自己做編劇工作室。

去京杭大運河楓橋段的現場教學讓他記憶深刻,“講解員老師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會偶爾不經意間透露一些生活的細節,比如說她小時候家就在碼頭對面,有膽大的男孩就會拿東西一鉤,去偷船上的西瓜喫。這些細節是你在網上查不到的,聽完你要不記下來的話就沒有了,很可惜。”

王延斌一直都對蘇州相關的江南題材感興趣。這次,經過30多個小時的豐富的課堂學習和交流,他靈感迸發,拿出了兩個劇本。“一個寫的是蘇州的船菜,也是大運河孕育出的獨特的文化。還有一個本子寫的是貝聿銘先生。”他感慨,這樣的課程、這樣的老師陣容以及青年編劇這樣的交流平臺,太難得了,“這次的收穫真的蠻大的。”

3、“不光跟講課的老師們學,還可以跟學員們學”

“不光是跟講課的老師們學,還可以跟學員們學。”2000年出生的葉靖雯、2001年出生的李靈嶽是此次江蘇青年電影編劇集訓營裏年齡最小的兩位學員,都是南京藝術學院的學生。葉靖雯告訴記者,很多學員都是職業的編劇、製片人,交流互動時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一些實操經驗。

4、“對普通編劇來說,唯一的捷徑就是堅持”

80後劉亞玉是蘇州大學博士後。“在平均年齡29 歲的這個集訓營裏面,36 歲的我可能在年齡上有點拖了大家的後腿。也是因爲這樣,所以會特別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

第一天石川老師的課有一句話讓劉亞玉記憶特別深刻。“他說要寫生命中最有感觸的人,最打動自己的故事。這句話特別觸動我。我心中也有這樣的故事,一直想把他們寫出來。”劉亞玉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功課要做。“編劇真的是很辛苦的工作,一兩部作品就能成名成家,大多數人沒有這個天賦,然而機遇可能比天賦更加難得。對於我們這些熱愛電影創作的普通人來說,唯一的捷徑就是堅持。”

5、“後浪有機遇,但也要面對前輩們不曾遭遇的挑戰”

來自南京大學的譚思遠則感慨,作爲後浪,他們擁有前輩們不曾有的機遇,但也有前輩不曾經歷的挑戰。“藉由這次訓練營,能夠接觸到那麼多業界的前輩,可以幫助我們快速適應和轉變,培養⾃⾝的⾏業思維、導演思維、創作思維。”

6、“爲江蘇電影和中國電影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

在這次集訓營與大師們零距離接觸、與優秀的同行們深入交流,讓幸福藍海影視文化集團的倪炳成收穫頗多。“江蘇作爲中國的經濟強省、文化大省,在銀幕數量、票房數據和電影產量上均居全國前列,前輩們用他們的學識和多產爲我們樹立了榜樣。

作爲首屆江蘇青年電影編劇集訓營的學員,我們更有責任要堅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標識、講好江蘇故事、傳播江蘇文化,積極參與江蘇電影強省、文化強省的建設,努力爲江蘇文化高質量建設、爲江蘇電影和中國電影的未來,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鄭文靜 王衛 李鳴/文 顧煒/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