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来源产地

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栽后3-4年收获。早春或冬末挖出根茎,剪去叶片和须根,洗净晒干,撞去毛须即成。

生于海拔20-2600m的密林下湿地或溪涧旁石上。

生长于山涧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间。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主产四川、浙江、江苏等地。

别名昌本、菖蒲、昌阳、昌草、尧时薤、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水剑草、苦菖蒲、粉菖、剑草、剑叶、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

【炮制】

拣去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或者采得菖蒲后,用铜刀刮上黄黑硬节皮一重,以嫩桑枝条相拌蒸,捞出,晒干,去桑条,锉用。

【原形态】

石菖蒲,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芳香,粗5-8mm,外皮黄褐色,节间长3-5mm,根肉南,具多数须根,根茎上部分枝甚密,因而植株成丛生状,

分枝常被纤维状宿存叶基。叶片薄,线形,长20-30(-50)cm,基部对折,中部以上平展,宽7-13mm,先端渐狭,基部两侧膜质,叶鞘宽可达5mm,上延几达叶片中部,暗绿色,无中脉,平行脉多数,稍隆起。

花序柄腑生,长4-15cm,三棱形。

叶状佛焰苞长13-25cm,为肉穗花序长的2-5倍或更长,稀近等长;肉穗花序圆柱状,长2.5-8.5cm,粗4-7mm,上部渐尖,直立或稍弯。花白色。

成熟果穗长7-8cm,粗可达1cm;幼果绿色,成熟时黄绿色或黄白色。花、果期2-6月。性味功效

《中国药典》

辛、苦,温。

归心、胃经。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中药大辞典》

味苦辛,无毒。

入口、肝、脾经。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中华本草》

味辛;苦;性微温。

化痰开窍;化湿行气;祛风利痹;消肿止痛。主热病神昏;痰厥;健忘;耳鸣;耳聋;脘腹胀痛;噤口痢;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疥癣【归经】

心;肝;脾经【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鲜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注意】

阴虚阳亢,汗多、精滑者慎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