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原標題:微軟三傑

文/苗正  編輯 | 饒霞飛

來源:燃財經

張一鳴與微軟CEO納德拉的私人關係不錯,但他們最近聊天的話題並不令人愉快。

TikTok是張一鳴全球化戰略最重要的一張牌,但其美國業務面臨被CFIUS(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強制要求出售的可能性,或因行政命令讓TikTok產品在美國被封禁。

8月28日,商務部的一紙公告,讓微軟意圖收購TikTok這件事再起變化。但在之前的8月27日,多個消息源告訴美國CNBC,TikTok很可能會在未來48小時內與微軟達成出售交易。

微軟的報價在100億到300億美元之間。而路透社上月底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字節跳動股東給予TikTok的估值爲500億美元。

多家投資機構表示,失去TikTok,將對字節跳動的估值產生至少400億美元的影響。

12年前,張一鳴還只是微軟中國的一個小職員時,他應該沒有想過,有朝一日,可以跟微軟談一筆數百億美元的交易,而他還非常不情願。

2008年,張一鳴加入微軟的原因是,技術出身的他很想學習大公司的管理方法。

張一鳴在微軟的工作經歷可以用太倉稊米來形容,在一次訪談中,張一鳴回憶,“微軟沒有什麼不好的東西,就是比較無聊,基本上我可以工作半天,半天看書,不是有很多挑戰的事情。也不能大量地做自己的事情,所以那段時間看了很多書。”

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與張一鳴前後腳進入微軟,但他的工作經歷要精彩的多。

當時,印奇剛上大二,就來到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參與人臉識別引擎的研發。畢業前夕,印奇已經作爲專項小組負責人開始爲微軟研發人臉識別系統了。“那時候,我對人臉識別技術很着迷,畢業後還全職工作了一年,參與研發的引擎後來被應用在X-box和Bing等微軟產品中。”

今年7月底,談到曠視的未來,印奇舉了他很喜歡的微軟的例子——微軟是有了Office,纔有Windows。一個super App的誕生,也會推進軟件、芯片等各層面的發展。

在張一鳴和印奇進入微軟時,已經從微軟離職2年,現任小米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兼總裁林斌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字,他可是2004年微軟公司最高貢獻“金星”獎的獲得者。

剛開始,林斌是在微軟總部工作。2000年,創辦微軟亞洲研究院已經一年多的李開復找到了他,希望他回國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發經理,負責把研究技術轉化爲產品功能的研發工作。

林斌回到國內後,用3年時間完成了超過70多項技術轉移,覆蓋多媒體、語音、數字墨水、圖形、無線通信及互聯網應用等技術領域,對Tablet PC、Office、MSN、Windows Vista、Xbox、Movie Maker等10多個微軟產品有傑出的技術貢獻。

2003年林斌和張宏江、張亞勤一起創辦了微軟亞洲工程院,任職工程總監,主管微軟亞洲工程院的工程團隊組建與管理工作。

近日,因爲小米10週年和新書發佈,作爲雷軍背後的男人,林斌再次進入公衆視野。

李開復在書評中說,小米團隊中,他最熟悉的人是林斌。“林斌是特別頂尖的人才,在微軟時期我們就曾一起工作,後來又到了谷歌。他思路清晰,執行力強,管理能力卓越,深受員工認可。他還是個全才,職業生涯跨越程序員、產品經理等角色,到小米之後還做起了市場和銷售,而且都很出色。”

相比林斌和印奇,張一鳴是一個更喜歡挑戰的人,所以他沒有在微軟久留,大約半年後,他就離開了微軟,並選擇自己創業。

2009年10月,張一鳴開始了第一次獨立創業,創辦了垂直房產搜索引擎“九九房”,並取到了不錯的成績,在當時房地產類軟件下載排行榜裏,九九房以150萬的下載次數排名第一。

同樣是在2009年,林斌也做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那是在2009年11月,受雷軍邀請,他決定放棄外企的光環和舒適的一切,跳上了小米的船。

2009年1月,當時在谷歌的林斌第一次見到雷軍,是在一個只能坐4個人的小會議室裏,雙方聊了谷歌。林斌發現,雷軍竟然和自己有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喜歡隨身揹着一個揹包,裏面裝着各種各樣的手機。

“我是因爲工作原因要做測試,所以隨身帶着這些手機,你呢?”林斌問。“我是因爲喜歡手機。”雷軍回答。

雷軍對市場上每款手機都到了發燒友的程度,對用戶有透徹的瞭解,這一點李開復印象極爲深刻。當時,谷歌和金山有一系列的項目合作。金山由雷軍和黎萬強牽頭,谷歌是李開復和林斌、洪鋒負責。讓李開復沒想到的是,除了他,其他幾個人後來都成了小米的創始人。

印奇也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2011年,清華大學舉辦“挑戰杯”創業大賽,印奇和唐文斌、楊沐合作開發互動體感遊戲《烏鴉來了》參賽,這是一款基於人臉識別和人臉追蹤技術的遊戲,玩家通過搖晃頭部控制遊戲裏的稻草人,攔截從天而降偷食的烏鴉。

這款遊戲最終獲得了大賽的冠軍,而遊戲中不得不搖頭晃腦的設置也促使玩家活動頸椎,深受久坐辦公室的白領們喜愛,迅速衝進中國區蘋果官方遊戲下載排行榜前5名。

《烏鴉來了》讓印奇等初嚐到創業的喜悅。2011年10月,三人聯合創辦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

2012年

2012年3月,離開九九房不久後,張一鳴創立了字節跳動。

那個時候,沒有人能想到,張一鳴能把事業做到今天這麼大。他的一個同學回憶,張一鳴是一個做事情極其專注的人,“有一次,我去公司找他,他一直在打電話,打了將近1個小時,都沒有發現,我就在後面站着。”

2011年,中國正在從3G走向4G,移動互聯網的概念,已經炒得很熱,但是否要完全捨棄PC端,還充滿爭議。

從全球手機出貨量來看,2010年之前,還是以2G手機爲主,3G手機銷售量在2010年一季度才首超2G手機,滲透率達到50%。單看中國,因爲3G商用時間晚,到2012年8月,國內3G手機出貨量才超過2G手機,實現50%滲透率。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表示,時代要發生很大的變化,生產要素纔有重新組合的機會,這也就是最好的創業機會。

過去20多年,PC互聯網是最大的變量;過去10年,移動互聯網是最大的變量,這個變量足夠大,導致了整個行業的底層發生了重構,也誕生了很多新巨頭。

今天的移動互聯網巨頭TMD中,字節跳動和滴滴,都在2012年成立,當然,他們自成立起,就完全紮根於智能手機。美團雖在2010年成立,但剛開始是一個網站,要等到2011年纔開發移動端。

當時如日中天的BAT,在2011年,騰訊發佈了劃時代的產品——微信,而阿里巴巴,也做出了All in 無線的戰略,隨後幾年,雖然艱難,但還是完成了淘寶無線化轉型,只有百度,錯失了移動端,如今已無法與AT比肩。

字節跳動是最早將人工智能應用於移動互聯網場景的科技企業之一。2012年,張一鳴和酷訊幾個同事一股腦兒推出內涵段子、搞笑囧圖、內涵漫畫等十幾款應用,打開了部分用戶市場。之後,他推出了今日頭條,這是款資訊軟件,會分析用戶的興趣愛好,自動推薦用戶喜歡的內容。

SIG海納亞洲王瓊回憶,張一鳴用咖啡館的餐巾紙講解他構想的產品原型,“當時國內沒有人這麼做,有一些興趣閱讀的產品,是需要用戶自己選擇興趣的。訂閱了相關興趣專欄後,才能看到文章,這顯得笨拙。”

在今日頭條這個產品中,張一鳴開創了算法推薦的新機制,提出了“你關心的,纔是頭條”的概念。算法會根據用戶的搜索以及閱讀習慣,爲用戶打上標籤。再與內容的標籤相互匹配,隨後就會把匹配度高的內容推送給讀者。

算法吸引了大量的讀者以及內容生產者入駐,今日頭條的規模快速擴張。可是算法也爲張一鳴招來了麻煩,在字節跳動的發展過程中,算法有沒有價值觀的爭議一直存在。

印奇的創業選擇,也是人工智能。

雖然在2011年,曠視科技就成立了,但在外界看起來,這家公司是2013年纔開始運轉的。因爲中間這兩年,印奇去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讀博士生,在完成學業之前很難騰出精力去創業。

哥倫比亞大學是世界頂級的研究型私立大學,常春藤學校之一。在US News2020年的排名裏,該學校位列美國第三名。不僅如此,哥倫比亞大學工程院還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對於其他學生來說簡直是獲取知識的聖地。但爲了創業,印奇還是選擇了輟學。

印奇解釋:“等到我博士畢業時,很難會有這樣好的機會。2011年我們公司就成立了,當時沒有人工智能這個詞。直到2013年,我們公司看到了深度學習商業化的可能性,於是就選擇回來了。”輕描淡寫過後,沒人清楚他是否在乎那個博士學位。

林斌的選擇,則是去做硬件。

林斌不是一個愛冒險的人,可是爲了支持小米,他賣掉了自己持有的微軟和谷歌3/4的股票,在小米的天使輪中注資了75萬美元。

小米成立後,雷軍和林斌開始頻繁地見面、開會,有的時候甚至會在咖啡館的餐巾紙上列出這個商業模式需要繼續尋找的同行者。他們明確了需要的人才類型——懂技術的、懂操作系統的、懂用戶交互界面的、做過很牛產品的。”

爲了滿足小米的人員招募需求,林斌甚至找來了在微軟工程院一起踢足球的年輕工程師們。根據他自己的回憶,這些工程師因爲常年週末跟他在一起踢球,球機沒有增長,感情卻是加深了很多。比如劉新宇和範典,前者踢前鋒,後者踢中場。

在2013年,印奇剛起步,張一鳴也找到了方向,而林斌參與打造的小米,已經異軍突起,成爲了當時互聯網圈的熱門話題。

2015年

今日頭條的發展非常迅猛,到2014年,累計用戶超過2億,每天有2000萬用戶使用今日頭條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文章。

2014年秋,張一鳴第一次去美國。

他去硅谷的Facebook總部,參加了一場中美互聯網公司的交流活動。他還參觀了Facebook、Google、Airbnb等公司,體驗了特斯拉新款車型,買了新款Iphone。他還爲一件小事感到震驚:一些Facebook和Twitter的員工喜歡用小米手機。

2015年9月,張一鳴再一次飛到美國,這一次,他和微軟有了交集。

作爲中美互聯網論壇的受邀嘉賓之一,他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思科公司CEO錢伯斯、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等坐在一張桌子上。

能坐在比爾·蓋茨的身邊,張一鳴應該還挺激動,之後他還發了一個微博,“沒敢問手機等產品問題,和比爾·蓋茨聊了聊操作系統的未來。”

但2015年的美國之旅,對於張一鳴最大的意義,是他發現了一個真相,“美國公司越來越重視和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交流,中國互聯網企業的起跑線跟美國越來越接近了。”

張一鳴曾接受央視王小丫的專訪,說互聯網精神是廣泛的連接,在講解《互聯網時代》這部紀錄片時,他看到的是,“鏡頭拉出整個地球,俯望式的感覺。”他眼裏,創業不僅是俯望這個賽道,更是俯望市場,還是全球市場。

也是在這一年,張一鳴開始了自己的全球化佈局。

2015年,今日頭條正式發佈了海外版,名爲“TopBuzz”,初期月活1500萬左右,在資訊出海領域,中等偏下。但到了2017年12月起,Topbuzz在美國的Google Play短時內躥升至新聞榜第一,總榜前50。

2016 年10 月,今日頭條投資了印度最大的新聞聚合平臺Dailyhunt;2016 年底,今日頭條控股了印尼的移動互聯網明星項目——新聞推薦閱讀平臺“BABE”。

在一次互聯網大會上,張一鳴曾表示,他創辦今日頭條的第一年,就把國際化當成一個重要的方向。

張一鳴曾表示,中國的互聯網人口,只佔全球互聯網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不在全球配置資源,追求規模化效應的產品,五分之一無法跟五分之四競爭,所以出海是必然的。

張一鳴看了很多企業傳記,他發現特別大的企業都是堅持最優化發展,比如說亞馬遜一直保持低空飛行,包括阿里巴巴 2012 年之前都沒有什麼利潤。於是,在2015年,張一鳴認爲一定要激進,“在一個活躍競爭的行業不激進就是後退。”

在開始全球化的同時,字節跳動還啓動了抖音項目。

根據字節跳動發佈的《抖音大數據報告》,2016年發佈的抖音只用了兩年時間,日活數量就突破了2.5億,國內月活數量則達到了5億。抖音同樣也是一款基於搜索+推薦的應用,不過這次戰場從文字和圖片跳到了視頻上。

在今天引發了軒然大波的TikTok,其實是抖音的國際版。

2015年,對於印奇來說,也十分重要。

2015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德國“CeBIT2015”開幕式上,向德國總理默克爾演示旗下螞蟻金服的Smile to Pay“掃臉”技術。這是一款通過識別前置攝像頭採集的人臉信息,並與支付寶雲端存取的賬戶擁有者個人信息是否匹配的軟件。一旦匹配,用戶就可以在無需任何操作的前提下,實現了快速支付。

該掃臉技術由曠視科技提供,當時在業內掀起了人臉識別的小熱潮。但那時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範圍還十分有限,只能在少量安防和金融領域使用。

支付寶IoT產品技術部總監林述民認爲,“(這個技術)讓支付寶的刷臉支付用戶體驗得到了全面升級,當前90%的用戶無需輸入手機號,支付速度上減少了40%的使用時間。”

當時,曠視科技的英文名字叫做Face++,印奇覺得這個名字還不夠“霸氣”,而且從他對曠視科技業務規劃來看,光有“Face”是遠遠不夠的,畢竟還要做機器人。可是這個名字的辨識度非常高,印奇想了想,這個名字就被用作了他們的人工智能平臺上。如今曠視科技的英文名已變更爲MEGVII,根據其內部的說法,這是爲了上市後能有一個更易讀且響亮的名字,從而增加傳播力度。

藉着支付寶的風帆,曠視科技一度殺入了安防、教育等多個領域。如今,搭載其人臉識別技術的國產 Android 市場上佔有率超過 70%。

2015年,對於林斌來說,也是高光時刻。當年,小米的手機銷量成爲了中國第一。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的市場報告,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3%,突破4.38億部。其中,中國手機廠商小米公司以15%的市場份額保持第一位置。

外界認爲,林斌居功至偉,他爲小米、紅米設計了兩條適應不同購買力度人羣的手機產品,極大提高了小米的出貨能力。

不僅如此,在林斌的推波助瀾下,第一個小米之家在2015年落戶北京海淀當代商城。林斌、雷軍以及張劍慧,通過多次研究開客室(Costco)的模式,最終總結出了一條專屬於小米之家的發展藍圖。短短兩年後,小米之家的銷售突破了5億元。

2020年

2020年之初,字節跳動如日中天。由於今日頭條,抖音和TikTok等產品的成功,其估值超過了1200億美元。

3月,字節跳動八週年,張一鳴發公開信:過去8年,字節跳動飛速發展,我們已經從一個小產品,成長爲給全球用戶提供多個產品服務的大平臺,全球員工人數今年也將達到10萬人。

在TikTok事件發生後,張一鳴也表示,字節跳動始終致力於成爲一家全球化公司。“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面臨着各種複雜和難以想象的困難,包括緊張的國際政治環境、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衝突、競爭對手Facebook的抄襲和抹黑。但我們仍然堅守全球化的願景,不斷加大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地市場的投入,爲全球用戶創造價值。”

從某種程度上講,張一鳴全球化戰略成功與否最重要的一步在美國。他曾與GGV合夥人童士豪有過一場簡短的對話,被問到如何取勝,張一鳴說,產品、技術和運營,要更勤奮,更精益求精。

張一鳴在佈局美國時,下了重注,有消息稱,TikTok 在美國的廣告支出每天最多可達到300萬美元。2019年,TikTok發佈兩年後,月活過5億,Instagram達到同樣規模用時6年。

美國互聯網企業也如臨大敵,以Facebook爲代表的,2018年推出一款類似產品,以失敗告終。2019又推出新的短視頻應用Instagram Reels,繼續與TikTok搶奪市場。

疫情肆虐的2020年,TikTok斬獲全球第一,總用戶數超過10億,下載量超過20億。一家追蹤APP數據的分析公司 Sensor Tower 統計,2020年一季度,TikTok 下載量超過 3.15 億次,數據高於全球任何一款應用。據《經濟學人》,字節跳動成爲除蘋果外,唯一一家在中國和西方的用戶數都超過 1 億的科技公司。

大觀資本創始合夥人韋海軍認爲,這是中國企業出海的里程碑事件,字節跳動正在一步步成爲全球生態級的企業,對整個中國的創業者來說,這是一件利好的事情,也會帶來極大的示範和加速效應。“目前只有谷歌、Facebook、蘋果等公司擁有全球生態,國內互聯網與科技公司還在全球成長的路上。”

可惜,這條路異常難走。近幾個月來,圍繞TikTok的博弈,張一鳴幾乎在孤身奮戰。

面對美國政府時,他手裏的籌碼很有限。TikTok在起訴書摘要中寫道,“行政命令威脅將禁止我們的美國業務——消除10000個美國就業崗位,對數以百萬計使用該程序來娛樂、連接和維持正當生計的美國人將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據《晚點 LatePost》報道,字節跳動全球董事會就 TikTok 出路也出現重大分歧,股東們認爲張一鳴遲遲不妥協才導致行政令出臺。一位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稱,“張一鳴在處理 TikTok 美國業務這件事上,與美國投資人意見不同。近期董事會上發生過激烈的爭論。”

今年,對於印奇來說,也是關鍵的一年。對於企業來說,一級市場永遠是在法律法規下,最好的融資手段。2019年4月,曠視科技遞交了上市申請。可直到2020年,曠視科技的聆訊仍未有結果。

港交所官網2月25日顯示,曠視科技IPO初始申請爲失效狀態,曠視科技的官方回應是:上市進程仍在正常推進中,正在更新材料。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一家公司遞交招股書後沒有通過,那麼它在第二次遞交後還會有通過的可能,然而這卻需要與上次遞交保持一定的間隔。

曠視科技估值已達40億美元,印奇十分需要上市融資,因爲他還有一個大夢想沒有實現,那就是他的機器人。爲了能最終實現夢想,印奇必須要依託曠視科技,這也是爲什麼他先做了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視覺這兩大業務,畢竟是他最熟悉的領域。

可時間是不等人的,與曠視科技並稱爲四小龍的商湯科技、雲從科技,也在尋求上市。8月18日,雲從科技正式向廣東證監局提交了上市輔導登記,澎湃新聞從相關人士瞭解到,雲從科技有望年底登陸A股科創板。

一旦其他企業先上市,這對於印奇來說,是個打擊。

林斌的日子能好過一些,今年,小米迎來了十週年,也迎來更多的合夥人。

最近公佈的小米財報,成績也比較亮眼,小米最新市值也超過了5000億港元,林斌在其中持股比佔11.38%,按照目前的市值,林斌的身家已經超過400億人民幣。

據說,張一鳴現在經常整宿整宿睡不了,而印奇也反側難眠,或許,只有林斌,能睡個好覺吧。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參考資料:

《我爲什麼從哥倫比亞大學退學》,來源:第一財經

《一往無前》 作者:範海濤

《“刷臉”創客印奇:AI門檻高 不擔心行業泡沫》,作者,賀斌;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