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50岁才开始带兵,他带的楚军,在与天平军的交战中壮大,以后在陕甘平乱和收复新疆中耐苦善战,功勋卓著,在晚清军队里独树一帜。

左宗棠治军,和其他清军大不一样,在选将和练兵上独有心得,他有句著名的话:

“练兵之要,首练心,次练胆,而力与技其下焉。”

左宗棠是个特别务实的人,长达八年的幕僚经历,他最了解八旗绿营等经制兵的弊病。在湖南指挥绿营,第一天就见识了10万清军对5万太平军败北的情景,对他刺激特别深。咸丰二年,太平军打到湖南,当局募集了武艺高强的拳师数百人扼守跳马涧。结果太平军一到, 这些人四散奔逃。凡此种种,早让左宗棠看出了问题所在。

练心,这里的心,左宗棠强调的是天地正气,也就是家国大义、世道人心。以此来选拔将领,号令三军。

左宗棠认为,“养心练气”是强兵之本,“打仗以胆气为贵”。没气势则军队无灵魂,没有胆气的军队就没有力量。

士兵的胆气从哪里来?天生当然有一部分,但主要靠后天的锻炼。所以要先练心、练胆,练习打仗技术在其次。左宗棠认为,打仗的水平,战斗的双方都差不了太远,战场瞬息万变,敌人没时间让你练靶子,技术太精,派不上用场。决定战争胜负的核心在人,即使精锐枪炮取代了刀矛弓箭,战争仍要靠人来进行。武器、技术、地形,这些都是定数,唯有人是变数,人心主导一切。所以,练好了人心,变数也成定数,胜算把握才能增大。如果临阵既无心又缺胆. 只仗着“修器之精、技之长、阵之整”,即使身怀绝技手握精良的武器,没有与敌拼搏的胆气,也是不中用,到了紧要关头.便会死路—条。

后来的事实就是如此。新疆用兵,阿古拍用的都是英国最新式的武器,不亚于左军的装备, 适应中亚地形和气候的骑兵,更不是关内初到此地的西征军所能比的。没打之前,让迷信枪炮的人都有些灰心丧气,左宗棠说,这是因为他们不懂练心练胆之术。

收复新疆的战争中,西征军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跋涉数千里戈壁,冒着严寒酷暑投入作战的,将士们始终士气高昂,求战意识强烈。把阿古柏一口气从北疆打到南疆,扫清灭净,这与平时注重练心练胆分不开。入疆之前,左宗棠强调自愿,不愿出关作战的,一律准许资遣回籍。没有胆气面对大漠苦寒的人,根本谈不上接战杀敌, 左帅一个不要。

到了具体的军事操练.左宗棠非常有远见,除了严格训练战技,他平时就把收谷打禾、挖土翻田、扛沙挑泥列为操课内容,磨练士卒的精神和耐苦能力,长期训练下来.西征军能顽强克服风暴冰雪、缺粮少水的超常困难.仅此一项就无人可比。

左宗棠特别强调精兵的重要性, 与其招募人数庞大的军队,养活数以万计的军人,食粮与军饷跟不上。还拖欠士兵口粮与养家的血汗钱,让人身在战场,心在账房,不如大量裁减无用之兵,实行“精兵厚赏”。然后再以 “用兵之道,纪律为先;驭将之方,赏罚为要。”用严格的纪律和赏罚分明来激励士气,这是楚军有别于湘军淮军的一个建军特点。

从左宗棠和曾国藩带兵的特点来看,首先是挑选士兵的标准不同。曾国藩的标准是士兵要朴拙,左宗棠的标准是士兵要精壮。这个不同的背后其实有深层原因,曾国藩办团练的初衷是保卫家乡,朴拙的士兵便于管束,能跟着他结硬寨打死仗,对士兵的服从性更注重。而左宗棠胸怀远大,立志为国家守疆卫土,更看重士兵的实际作战能力,必须是敢拼敢打的勇士。

后来的事实是,曾国藩的湖勇却管不住,曾国茎对湘军基本上处于放任状态。而左宗棠的楚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属下敢犯禁,左大人真敢杀。

如果认为左宗棠不重视武器装备就错了,马尾船厂和兰州制造局都是做大人一手创办的,是中国近代军火工业的源头。只是左宗棠实事求是,摆正了各种因素的主次顺序,洞悉之细,谋虑之精,晚清治军者无出其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