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50歲纔開始帶兵,他帶的楚軍,在與天平軍的交戰中壯大,以後在陝甘平亂和收復新疆中耐苦善戰,功勳卓著,在晚清軍隊裏獨樹一幟。

左宗棠治軍,和其他清軍大不一樣,在選將和練兵上獨有心得,他有句著名的話:

“練兵之要,首練心,次練膽,而力與技其下焉。”

左宗棠是個特別務實的人,長達八年的幕僚經歷,他最瞭解八旗綠營等經制兵的弊病。在湖南指揮綠營,第一天就見識了10萬清軍對5萬太平軍敗北的情景,對他刺激特別深。咸豐二年,太平軍打到湖南,當局募集了武藝高強的拳師數百人扼守跳馬澗。結果太平軍一到, 這些人四散奔逃。凡此種種,早讓左宗棠看出了問題所在。

練心,這裏的心,左宗棠強調的是天地正氣,也就是家國大義、世道人心。以此來選拔將領,號令三軍。

左宗棠認爲,“養心練氣”是強兵之本,“打仗以膽氣爲貴”。沒氣勢則軍隊無靈魂,沒有膽氣的軍隊就沒有力量。

士兵的膽氣從哪裏來?天生當然有一部分,但主要靠後天的鍛鍊。所以要先練心、練膽,練習打仗技術在其次。左宗棠認爲,打仗的水平,戰鬥的雙方都差不了太遠,戰場瞬息萬變,敵人沒時間讓你練靶子,技術太精,派不上用場。決定戰爭勝負的核心在人,即使精銳槍炮取代了刀矛弓箭,戰爭仍要靠人來進行。武器、技術、地形,這些都是定數,唯有人是變數,人心主導一切。所以,練好了人心,變數也成定數,勝算把握才能增大。如果臨陣既無心又缺膽. 只仗着“修器之精、技之長、陣之整”,即使身懷絕技手握精良的武器,沒有與敵拼搏的膽氣,也是不中用,到了緊要關頭.便會死路—條。

後來的事實就是如此。新疆用兵,阿古拍用的都是英國最新式的武器,不亞於左軍的裝備, 適應中亞地形和氣候的騎兵,更不是關內初到此地的西征軍所能比的。沒打之前,讓迷信槍炮的人都有些灰心喪氣,左宗棠說,這是因爲他們不懂練心練膽之術。

收復新疆的戰爭中,西征軍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跋涉數千裏戈壁,冒着嚴寒酷暑投入作戰的,將士們始終士氣高昂,求戰意識強烈。把阿古柏一口氣從北疆打到南疆,掃清滅淨,這與平時注重練心練膽分不開。入疆之前,左宗棠強調自願,不願出關作戰的,一律准許資遣回籍。沒有膽氣面對大漠苦寒的人,根本談不上接戰殺敵, 左帥一個不要。

到了具體的軍事操練.左宗棠非常有遠見,除了嚴格訓練戰技,他平時就把收谷打禾、挖土翻田、扛沙挑泥列爲操課內容,磨練士卒的精神和耐苦能力,長期訓練下來.西征軍能頑強克服風暴冰雪、缺糧少水的超常困難.僅此一項就無人可比。

左宗棠特別強調精兵的重要性, 與其招募人數龐大的軍隊,養活數以萬計的軍人,食糧與軍餉跟不上。還拖欠士兵口糧與養家的血汗錢,讓人身在戰場,心在賬房,不如大量裁減無用之兵,實行“精兵厚賞”。然後再以 “用兵之道,紀律爲先;馭將之方,賞罰爲要。”用嚴格的紀律和賞罰分明來激勵士氣,這是楚軍有別於湘軍淮軍的一個建軍特點。

從左宗棠和曾國藩帶兵的特點來看,首先是挑選士兵的標準不同。曾國藩的標準是士兵要樸拙,左宗棠的標準是士兵要精壯。這個不同的背後其實有深層原因,曾國藩辦團練的初衷是保衛家鄉,樸拙的士兵便於管束,能跟着他結硬寨打死仗,對士兵的服從性更注重。而左宗棠胸懷遠大,立志爲國家守疆衛土,更看重士兵的實際作戰能力,必須是敢拼敢打的勇士。

後來的事實是,曾國藩的湖勇卻管不住,曾國莖對湘軍基本上處於放任狀態。而左宗棠的楚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屬下敢犯禁,左大人真敢殺。

如果認爲左宗棠不重視武器裝備就錯了,馬尾船廠和蘭州製造局都是做大人一手創辦的,是中國近代軍火工業的源頭。只是左宗棠實事求是,擺正了各種因素的主次順序,洞悉之細,謀慮之精,晚清治軍者無出其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