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漪房之所以可以在歷史上留下大名,並非是因爲她好得出奇的命運,而是因爲她自己是一個有理念的人。她是道家的虔誠信徒,道家的理念,不僅表現在個人修爲方面,即“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像劉恆和竇漪房都沒有爭上位,卻被命運推上了皇帝和皇后的位置,也表現在治國方面的黃老之術,即“無爲而治,寬政待民”。竇漪房輔佐過三個皇帝,她先是陪丈夫劉恆做了二十三年的皇后,陪兒子漢景帝做了十六年的皇太后,又陪孫子漢武帝做了七年的太皇太后。

在竇漪房主政時期,漢景帝和漢武帝都曾想要推行儒術治國,卻被竇太后嚴厲呵斥,兩位皇帝所看重的儒生也都被竇太后逐出朝堂。她還要求所有的朝臣都要熟讀黃老之術,於是,在46年的時間內,皇帝雖然不同但黃老之術治國卻沒有變。靠着這種簡單而有效的治國理念,在統治集團不干預經濟的情況下,農商俱利,經濟逐漸繁榮發展起來,所以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實際上應該叫做“漪房之治”。

本來這樣的人生是幸運而完美的,但遺憾的是,竇漪房生命中依然存在兩大遺憾。一是她當了皇后不久就害了眼疾而失明,這應該和她前半生遭遇坎坷,經常哭泣有關。史書記載了她的遭遇:父親落水,母親病死,兄弟失散,思念家鄉,兄弟重逢。

劉恆自己就不止一次地目睹過竇漪房的哭泣,說明在竇漪房強大的外表下,仍然保留着一個柔弱女子的內心。另一個遺憾是竇漪房自己造成的,她成爲竇太后之後,在處理子女關係上卻失去了道家的從容,她一生最大的弱點是固執地溺愛幼子劉武。

劉啓和劉武兄弟兩人本來感情特別好,但竇太后一心想讓景帝劉啓立劉武爲皇位繼承人,這就等於要剝奪哥哥的權利給弟弟。最後的結果是,竇太后、劉啓、劉武三個人都不痛快,特別是劉武被激發起當皇帝的野心後,就無法抑制。

當時朝廷裏袁盎等大臣一致反對景帝傳位給劉武,劉武聽後非常生氣,便派刺客刺殺了袁盎等幾十位大臣,事情敗露後景帝大怒,雖然在竇太后的干預下此事不了了之,但兄弟之情就此破裂。

公元前144年劉武病死,竇太后又開始怪景帝害死弟弟,母子關係直到景帝去世也沒有改善。當然,沒有誰的生活是完美無缺的,就像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一樣。竇漪房雖然子女關係上有缺憾,但她爲政以德,爲政以道,促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代之一“文景之治”的來臨,仍然是那個時代女性政治家的光輝典範。

參考資料:

王琪玖. 孝文竇皇后與黃老刑名之學--兼談孝文竇皇后的歷史功過. 《 CNKI 》 , 2000

龍人. 河西開發第一人. 《 CNKI 》 , 1995

趙堅. 長門宮和《長門賦》. 《 CNKI 》 , 1985

焦文林. 2005年高考文言文閱讀訓練題精編. 《 cnki 》 , 200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