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功潤

【2019年底,我國數據中心機架有227萬個,其耗電量相當於1.5個上海市耗電量或1.6個三峽發電站的發電量。】

“新基建”因兼具了穩增長、產業升級和惠民生等多項特徵,無論是從經濟轉型方向、政策支持力度,還是從發展景氣指數上考量,都毫無懸念地成了業界、學術界以及資本市場當前關注的“寵兒”。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數字經濟撐起了一片天,使人們得以透過“線上”現象,看到其背後5G、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核心價值。

中國經濟需要強力引擎拉動走出低谷,“新基建”成爲重點首選。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爲60.6%,相比發達國家平均約80%,中國還有很大空間,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聚集到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城市羣。未來城市羣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設施將面臨嚴重短缺,這也成爲“新基建”的巨大市場需求。

“新基建”看起來很香,於是各地紛紛出臺投資計劃。然而,如果無視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問題可能會接踵而至。新基建並不天然是解決經濟問題、促進GDP增長的良方,只有在契合長遠發展需要的基礎上謀篇佈局,纔不至於成爲貽誤經濟發展的“瞎折騰”。

瓶頸問題亟待突破

眼下,投入量大、重複建設、重建設輕運營等問題凸顯出來,關鍵還在於,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同消費市場培育“脫鉤”,短期無法獲得良好的投資效益,使得後勁不足,易導致投資失控。在政府主導的“新基建”投資行爲中,易引發高強度投資後的高地方債務,爲地方經濟長遠健康發展埋下隱患。“新基建”投資項目的有效治理、依法監管,打造質量精品工程,皆是巨大挑戰。

首當其衝是高昂的建設和運營成本。5G高網速、低延時和高額連接設備數,但要普及並不容易。單個5G基站建設費用是4G的3倍左右,這還不是關鍵,問題是5G基站對數量的要求也高。5G基站的覆蓋範圍小於4G,要達到4G的覆蓋面積,5G基站數將是 4G 的四到五倍。按比例估算,需要數千萬個5G基站才能達到目前的覆蓋範圍。截至今年6月6日,中國5G基站數約25萬個,預計今年年底將有60萬個,距離基本覆蓋還有較大差距。5G基站建完後,“養”基站也非常燒錢:每個5G基站月度電費約爲4G的四倍。

同樣面臨高成本的還有數據中心和充電樁。數據中心是名副其實的“電老虎”。2019年底,我國數據中心機架有227萬個,其耗電量相當於1.5個上海市耗電量或1.6個三峽發電站的發電量。

另一方面,無法在短期內形成交易市場。比如5G,因爲成本高昂,許多應用場景需要在5G成本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才能夠普及。再比如數據,雖然數據作爲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寫入國家文件中,但其作爲生產要素有其複雜性——它的可複製性帶來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使之擁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公共物品最好的提供方是政府,但主要的數據掌握在爲用戶提供服務的私企手裏,這使得政府無法建立一個大規模的數據公共品。目前,數據中心主要爲公司自身服務,沒有形成統一的數據交易市場。如果數據無法形成共享市場,人工智能所能訓練的數據量將受限,從而影響人工智能的發展。

深層次的警示在於,搞“新基建”不能頭腦發熱揠苗助長。規劃必須因地制宜,必須發展差異化的新基建基礎設施,不應該全國千篇一律地都上數據中心,各地一窩蜂上算力算法基礎設施,核心還是要考慮當地的資源稟賦結構和產業需求基礎。

規劃先行,市場發力

建議將新基建納入國家和各地的“十四五”規劃,並制定專項規劃,做到一次規劃,分步實施,避免各地一哄而上,形成惡性競爭。新基建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要做好銜接,做傳統基建和新基建的互補和資源的最優化配置。特別是針對各個領域和細分領域,做到精準施策,對政策效果進行跟蹤評估,動態調整。應出臺財稅、產業政策,對新基建相關產業給予稅收減免支持,提供低息貸款、專項貸款、專項債,在上市、發債等資本市場行爲上也應予以滴灌幫扶。

政府投入應聚焦引導基礎性、公益性部分,通過政府投入改善營商環境和產業基礎,目的是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同時,政府要做好“保駕護航”工作,建立統一的監管平臺,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和雲計算技術,建立全生命週期新基建項目管理平臺。

“新基建”能否激活經濟這“一江春水”,歸根結底還在於是否可以充分激發、調動市場力量參與的積極性,要有市場轉起來、活起來。有幾個發力的方向需要重點培育:一是創新投融資機制,大力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二是要通過新基建培育壯大一批時代性產業。比如人工智能產業、工業互聯網產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產業、城市軌道交通產業等,提升這些領域的產業實力和競爭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提升我國在世界上的產業地位。三是促進產業鏈和價值鏈壯大。催生新業態、新產業、新服務發展,最大限度實現新基建的放大效應,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四是積極加強新基建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力度。高等院校可以開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專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同時,發揮各類職業院校的作用,培養一批高技能型人才。

新技術,驅動經濟增長未來

目前傳統意義上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出口受全球疫情衝擊嚴重,拉動經濟增長乏力,人們普遍關注到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基建投資的重要性已是共識,問題在於怎麼科學推進。

如前所述,新基建中5G佔據核心地位,5G是新基建中的通用基礎設施,新基建應該圍繞5G發展新的通用技術。由5G的特性可以看出其主要應用場景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包括製造、能源、交通、醫療以及教育等行業。

然而,在我國衆多領域尤其是製造業領域,互聯網技術及其相關應用的“技術效應”和“配置效應”發揮並不明顯,根源在於缺乏核心的技術。因此,要認識到,新基建能否真正“新”起來,不僅在於全新項目的投資、研發與應用,彌補我國產業領域多年來相關技術短板也是一種“新”。否則,失去這次新基建帶來的機遇,我國衆多企業的轉型升級會受到阻礙,在關鍵時刻還可能會受制於人。

換句話說,“新基建”中,投資不是問題,甚至應用也不缺市場,但是必須要有引領地位的新技術,同時還要將補短板作爲新的重點項目,通過融合創新加以建設,這樣才能帶動我國整個產業技術水平的躍升。

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工業化、人口和資源等紅利,但是隨着這些紅利的逐步消散,越來越多的增長動力需要依靠真正的技術創新。因此,在以5G爲代表的新基建中,要在“新”上做文章,一方面要具有長遠的眼光,追求技術的引領地位,以帶動整個產業技術水平的持續升級;另一方面也要認識現實的短板,腳踏實地地夯實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

(作者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