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是件很考驗能力的事兒,“一剪梅”是經典,“一剪沒”就是驚悚了。

很多其實很不錯的商業電影,都是因爲“一剪沒”,也就是在後期的剪輯中,因爲各種奇奇怪怪的理由對劇情進行大幅刪減,讓電影情節不連貫、畫面不到位、音樂不應景,這在我的印象中代表作就有《天國王朝》、《守望者》和《正義黎明》。

這種“一剪沒”有個共同特點,公映版與非公映版的觀影體驗完全不同,就像是酸菜魚,明明是一盆端上來有酸菜有豆芽有魚片有滿眼辣椒才又好看又好喫,店家突然奇想直接把魚片給你都撈出來,這感覺能一樣嗎?

於是,一位名爲扎克·施奈德的“廚子”表示,這鍋我不背,都是金主自己瞎折騰。

其實扎克·施奈德很會拍電影,他的很多電影中的畫面呈現都是教科書級別。但【製作】與【演繹】其實是兩件事——《守望者》和《正義黎明》都是扎導的作品,但公映版都是“殘次品”,扎導表示“扎到心裏了”。

我們先來看《守望者》,公映版片長162分鐘,導演剪輯版186分鐘,後來還出了個終極剪輯版,長達215分鐘(合約4個小時),你可以想象一下這個不同量級的版本中,會增加多少劇情。

再來看《正義黎明》,公映片長151分鐘,導演剪輯版183分鐘,你依舊可以想象一下這個不同量級的版本中,會增加多少劇情。

這裏有另外一個問題,爲啥這些電影要拍的那麼長,答案或許是,扎導的這類作品都相對有深度,往往會有一些現實隱喻。這種作品需要大量情節的鋪陳,才能烘托最後的主題。

至於影院版爲何要短不少,一方面是爲了觀衆的觀影體驗——不是每個人都能老老實實坐在那裏2個小時以上;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後續賣導演剪輯版。

當然,扎導也有相對不那麼長的作品,如《美少女特攻隊 Sucker Punch》,只有2個小時。可惜,太有深度且沒有原著光環加持的作品,電影觀衆往往並不買賬,這部作品的評價總體一般。

那麼,現在我們正式聊聊《正義黎明》。算上2020年8月的這次觀影,《正義黎明》我一共看了3遍,當年看零點場的時候的確有昏昏欲睡感,因爲劇情的起承轉合實在過於生硬,節奏一旦亂了,這部本來可以有深度討論的電影瞬間淪爲靠着特效進行視覺轟炸的常規爆米花,這就真完了。

可能新生代接觸漫威系列電影較多,但與漫威相愛相殺的DC進行電影化更早,而且,從作品立意角度來看,DC系的蝙蝠俠、超人等相對更好演繹。當然,如果從純粹觀影圖個樂的角度來看,輕鬆明快系的漫威系電影更貼合當代觀衆的需求——只是,這種作品看多了就容易乏味,這也是漫威系列電影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從公開資料看,《正義黎明》的(主要)編劇多達6人,但這種“編制”引發的劇情混亂,必然就像官網的網址般“又長又複雜”,讓人很難明白這部劇的明線與暗線是在講啥。

如果非要假裝能抽絲剝繭,那無非是,電影的前半部分是蝙蝠俠與超人相愛相殺,後半部分因爲一個名字而放下成見,共同抵禦外星人——由此可見,【名字】是多麼重要,也不怪金角大王特別在乎“你的名字”,更不怪那個日本人搞出一部《你的名字》。

當然,請務必記得這是一部貫通《鋼鐵之軀》與《正義聯盟1》的“過渡”電影,於是,作爲外星人與地球人之間溝通橋樑的地球超能力者——天山童姥在後半段以正式登場,其實,整部電影最華麗的場面也就集中在了2男1女大戰醜八怪的過程中。

劇情的明線大概就是這麼簡單直白,可涉及到暗線,那就比較悲慘,因爲一旦牽扯到【深度】,勢必要用各種文戲來塑造兩位男主角的內心衝突,但正如電影上映幾年來的無數吐槽所言,文戲很明顯用力過猛,以至於超人與蝙蝠俠同框時,文戲有向着“吻戲”發展的脈絡,以至於蝙蝠俠、超人、神奇女俠三人共同面對【boss】時,段子手會說“這三人在一起,每1位都覺得自己是最閃耀的電燈泡”。

或許,是這種純真的愛情刺激了在《社交網絡》中屢屢不能挽回舊愛芳心的【傑西·艾森伯格】,同時,當他發現超人的現任女友曾是多個英雄的女友時,內心一定是相當崩潰的。

PS:艾米·亞當斯,2002年曾在《貓鼠遊戲》中是小李子的護士女友,2009年曾在《博物館奇妙夜2》中是本·斯蒂勒的女友,2013年開始成爲超人的女友,2016年又抽空《降臨》中當了漫威英雄“鷹眼”的女友。

當然,我認爲和亨利·卡維爾更搭的可能是《祕密特工》中的艾麗西卡·維坎德。不過,身爲《機械姬》中的“機械姬”,這個“心機婊”肯定知道自己身爲機械還是要找個同類,於是,她挑選了新·萬磁王【邁克爾·法斯賓德】作爲自己的心上人。或許,她還認爲這個曾擁有過金蘋果的刺客能給自己新的“伊甸園”。

總之,【傑西·艾森伯格】內心的崩潰轉爲了一種扭曲,於是,萊克斯·盧瑟(Lex Luthor)扭曲成爲一名【小丑】,整個劇情中並沒有呈現出期待的那種“邪惡的智慧”,而是一種“富二代”的歇斯底里與爲所欲爲。

於是,這部劇中本應“探討”的暗線(文戲)中的【人性】與【神性】的衝突,其表現性被答覆削弱了。原本,蝙蝠俠對應的是人性,而超人對應的是神性。在電影開頭,蝙蝠俠目睹了超人與將軍這兩位超越人類能力的【神】毀滅城市就像鬧着玩兒,從根源上看,如果地球上沒有出現超人(神、神性),也就不會引來以將軍爲代表的外星人。

同時,當個體的能力接近人類傳說中的【神】,人類對其真的一定是崇敬而不是畏懼甚至有殺意嗎?同時,神一定是所謂的“正義”嗎?神就不會墮落嗎?路西法原本也是所謂的“光明面”,可怎麼就成爲【惡】了呢?

這種探討,其實在扎克·施奈德的另一部作品《守望者》中已經出現過,其中頗爲著名的“who watches the watchmen”,不僅是基於電影情節的質疑,更有現實意義的思考,以我之見,權力(能力),需要各方的制衡,因爲這個世界不穩定,所以才需要穩定——混亂是穩定態,穩定不是常態。

當然,這部電影如果以這樣的脈絡這麼演下去肯定要變成《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一樣的“哲學教育片”,而不是科幻商業片,買了票的觀衆肯定不希望看兩個面部線條寫滿了“xing冷淡”的披風男人演繹從鬥嘴到親嘴的限制級內容,大多數人是爲了各種酷炫閃目的聲光電的,於是,這樣一部本應文武雙全的電影“教科書”淪爲一部頭輕腳重的作品。

雖然前面一直在挑刺兒,我依舊認爲導演剪輯版《正義黎明》是1部優質商業電影。劇情嘛,有硬傷,加長版好歹有所彌補;打鬥場面嘛,自然也沒啥好說的,其實扎克·施奈德還是荷爾蒙大片《斯巴達300勇士》的導演(+編劇),什麼樣的畫面更能調動觀衆的激情自然明白。同時,雖然影院中觀賞《正義黎明》,其色彩基調明顯過暗,但用電腦看導演版的超清畫面(我猜色彩有調整),整個色彩就舒服了不少——不過,夜場打鬥還是過暗了。

再者,就是導演對各個場面的構圖,很多場面對宗教的隱喻這麼多年已經被人扒了很多遍,這裏也就不再贅述了。例如,“超人之死”的畫面,很明顯“借鑑”了基督教中的“基督之死”——不少世界名畫描述的都是這個場面;殺死【超人】的矛,自然對應那支曾經刺穿耶穌基督的矛——朗基努斯之槍。

當然,看《正義黎明》這種電影,真的也就圖個樂。挖彩蛋、挖內涵、挖八卦也是各種“周邊樂趣”之一,非得深挖哲學,我建議你去買一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額外提一句,在商業電影中雜加太多這樣的【元素】,顯得有些過,當然,在商業電影中如何保持【深度】與【娛樂】的平衡,恐怕靠的是【創意】,這種創意顯然不能弄虛作假,但也與導演(主創團隊)的能力有關。

扎克·施奈德肯定是位好導演,但想導出一部好電影必須要有一個好劇本——之後的《正義聯盟1》,嚴格來說更像是一部“災難片”,雖然災難部分源自導演家事,但劇情混亂引發的觀感崩壞,已經不能用“聲光電”這類花裏胡哨來彌補。

雖然我最初是很難想象大金主華納的麾下居然有這麼一幫編不好故事的“編劇”,最近幾年看多了歷史書,也明白好萊塢的那種體系下,有能力的新人很難擠進固化的權力層,在位者可未必有能力,這種客觀情況下,讓一堆老江湖應對新時代講一個好故事,幾乎不可能。

您說呢?o(∩_∩)o~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