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名籍,字羽,楚將項燕之孫,自封西楚霸王。中國勇戰派代表人物,古人稱其“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悍將之一。

項羽自小隨叔父項梁長大,後一同參加滅秦起義。項梁戰死後,項羽率軍渡河於鉅鹿擊敗章邯、王離率領的秦軍主力。

秦亡後,他廢掉秦的郡縣制,復歸分封制,分封六國貴族及滅秦功臣爲王。

而漢王劉邦則心懷一統天下的大志,於是兵出漢中,進攻項羽,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楚漢戰爭。期間項羽屢屢大敗劉邦,但終因後方補給接續不上,致使糧草殆盡,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邊自刎而死,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

項羽死後,後人對他的功過是非,褒貶不一,譭譽參半。那麼項羽之死究竟給後人留下了什麼?下面我們就從唐宋最著名的三位大詩人,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的筆下,看看他們寫出怎樣的結論?你又更贊同誰的結論?

一、唐代大詩人 杜牧《題烏江亭》

杜牧,生卒於公元803-852年,字牧之,今陝西西安人,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詩曰: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大意:戰爭,自古勝敗乃兵家常事,也是事先無法預料的。所以,即使戰敗,還能知恥後勇纔是真正的男兒。

江東之地,人傑地靈,才能出衆的人很多,如果項羽能忍辱偷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再兵發劉邦,這樣楚漢戰爭,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評判:杜牧說,項羽雖是超級戰神,西楚霸王,但是他只能贏,不能輸。如果他能突出重圍,知恥後勇,收拾殘部再出徵,天下是誰的還很難說。

同時杜牧也有勸慰的意思說,男兒要贏得起,也要輸的起,真正的男人,打倒了再站起來繼續拼爭纔對。

所以這首詩,杜牧有點諷刺項羽胸襟狹窄,無大將氣度的意味。

二、大宋宰相 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生卒於1021年-1086年,字介甫,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北宋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曰: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大意:楚漢戰爭中,項羽率軍頻頻征戰,致使士兵疲憊不堪、士氣低落。這樣,在中原戰場上的失敗,恐怕難以挽回。

雖然很多才能出衆的江東子弟還在,但是他們還有信心,再與項羽捲土重來,再赴征塵嗎?

評判:王安石用辛辣的口吻說,項羽自刎烏江是必然的,從現實的角度看,他也不可能再捲土重來。

因爲連年的征戰,士兵已經都很厭戰了,如果項羽不自刎烏江,即使他能有幸逃回江東,那麼江東的子弟也不會一呼百應,再爲他賣命了。

這也體現出王安石獨到的政治眼光。

三、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夏日絕句》

李清照,生卒於1084-1155年,號易安居士。北宋末南宋初、山東濟南章丘人。婉約派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詩曰: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大意: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傑,爲國家開疆拓土、建功立業;死也要保衛疆土爲國捐軀,成爲鬼中的英雄。

時過境遷,人們依舊思念着項羽,因爲他頂天立地不肯忍辱偷生逃回江東。

評判:李清照說,項羽垓下戰敗,有人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再做打算。但是項羽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於是回身苦戰,殺敵數百,最後自刎。

這樣的項羽無愧於英雄二字、無愧於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於江東父老殷殷所託,真大丈夫也!

結語

一代梟雄項羽,自刎烏江,他的死留給後人太多的評判。

比如本文所提的三大詩人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都在自己的詩裏表達了對項羽的看法和評判。

杜牧,對項羽暗含譏諷,沒有氣度。不應逞一時之氣自刎,而應回到江東,收拾殘局,爭得天下也許會有機會。

王安石是改革家、戰略家,站在他的角度,審時度勢,覺得項羽只能自刎,否則即便回到江東,也無法收拾殘部,而且最後只能鬱鬱而終。

李清照,做人就要如項羽,慷慨激昂、頂天立地。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意思是國都沒了還活個什麼勁。這首詩也暗暗貶斥了她當朝的皇帝趙構,甚至也瞧不起她的丈夫趙明誠,金兵南下,一點抵抗都沒,哪裏像個爺們。由此可看出李清照雖是女兒身,卻是壯士心。

那麼項羽在各位看官的心裏,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 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