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佛學常識”,雖然司空見慣,但是正確的含義,卻鮮爲人知

01什麼是梵語,爲什麼稱爲梵語

我們都知道,佛經裏面的很多字詞都是梵語譯過來的,比如說,菩薩,佛,般若,都是梵語音譯。

菩薩全稱是菩提薩埵,也就是發願利益衆生,使衆生覺悟解脫,離苦得樂之意。這個菩提薩埵就是梵語,再比如說,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般若也是梵語,是智慧的意思

包括我們熟知的“佛”也是梵語,那麼你知道,梵語是什麼語言嗎?

梵語是印度的古典語言。佛教稱此語爲佛教守護神梵天所造,因此稱其爲梵語。

02什麼是佛

“佛”這個字,也是梵文音譯過來的,佛的意思就是“智慧、覺悟”。所謂的佛,就是指具有大智慧,覺悟了的人,而不是神,更是主宰,但是我們現在,尤其在國內,信衆已經把佛神話了。

覺行圓滿就是佛,愚癡迷惑就是凡夫。但在佛教信衆眼中,所說的佛,就是指釋迦牟尼佛。

他們更願意燒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而忽視了佛菩薩對世人“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因緣果報,真實不虛”的教誨。

靠打坐是不可能悟道的,靠唸經也不可能成佛,想要成爲佛一樣的覺悟者,只有靠自己修行,所謂修行,就是修一個行字,修的是我們的所作所爲,自己的所作所爲,所思所念就是因,至於我們未來會承受怎樣的果,都取決於我們今日種下怎樣的因,即便佛菩薩也是改變不了,所以有句話說得好,求佛不如求己。自己對了,一切也就對了。

03什麼是法?什麼是相?

資料上會丟出一堆雲山霧罩的文字來解釋,但是解釋不清。高僧大德們,也是甩出各種佛教名次來“以詞解詞”。

其實沒必要搞那麼複雜。

無盡時空中的一切萬事萬物,佛教中稱爲“法”,也就是一切的存在。

有爲法,是對事物進行人爲的參與或者干預;無爲法,是以無心而爲之,來面對萬事萬物。

《金剛經》所謂:無所住行於佈施,就是雖然佈施,但是心不住念,也沒有主觀訴求和感受,施空,受空,施物空,亦即所謂的“三輪體空”。

所以,金剛經裏面,須菩提感慨到: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所以說你看,佛法從內在上都是相通的,哪怕最淺顯最基礎的東西,領悟透徹,也可以到達光明彼岸。只要你智慧明淨,心神安靜,自然一通百通,所以六祖慧能雖然大字不識,卻可以宣講佛經要義,可以瞬間開悟。

再說一下相。

相,就是人們主觀上對萬事萬物的感受,印象和判斷,道德經第一章,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這個名就是佛教所說的相。而一些僞大師卻解釋成什麼"命名,名稱”,然後大肆宣講不休,以至於道德經到現在成了三字經,普通人一學就懂,卻謬以千里。

萬法皆空,是說萬事萬物本質上是空性。

《六祖壇經》雲: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是說,原來自性可以化顯萬事萬物。這是因爲,“性”是法的本體。

可以這麼理解,法就是一個人,你覺得“這個人很美”是相,你覺得“這個人很醜”也是相,你如果對這個人喜歡的不行,或者厭惡的不行,都是“着相”。

當然,這只是方便之說,有些東西,只可意會,所以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

04什麼是三毒?

貪、嗔、癡這三種與生俱來的壞習氣,會毒害人的身體和靈性,佛教稱爲三毒。

俗語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的人就非常不滿這句話,什麼呀?放下屠刀就成佛了!沒道理嘛!

其實,這裏的屠刀,不是指有形的刀,而是指殺人於無形的“三毒”——貪嗔癡。

放下屠刀,就是放下貪慾,嗔恨,癡想,平靜祥和,無私無爲。其實,這就是佛的境界,而端坐於廟堂之上,莊嚴威儀,香火繚繞的接受衆生膜拜頂禮的,並不是佛,只是一尊尊雕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