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最爲重要的文學樣式之一。以唐詩爲例,絕句的數量之盛、風韻之妙,前所未有。僅宋人洪邁編著的《唐人萬首絕句》,就選入了七言絕句七千五百首,五言絕句二千五百首。從其質量來看,用明末清初詩人宋犖的話說,那就是絕句到了唐代,便盡善盡美,無論是帝王公卿、名流方外,還是婦人女子,都佳作累累。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在歷代詩評家的眼中,卻有着高下之分。拿五言絕句來說,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就被推爲壓卷之作。如《增訂唐詩摘鈔》載:“兩對工整,卻又流動,五言絕,允推此爲第一首”。而我們對於王之渙的瞭解,也是從語文課本上的這首《登鸛雀樓》開始。好在當年這首詩也比較好背。

事實上,王之渙現在流傳於世的詩作僅存六首絕句。但憑着這一首詩,他無疑已經名垂千古,就連詩中的鸛雀樓也名揚中華。據記載,王之渙擔任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主薄不久,就遭人誣陷而罷官,過上了漫遊的生活,《登鸛雀樓》就是寫於這個時候。那麼王之渙的這首詩究竟有何魅力,而被推爲壓卷之作呢?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含義深遠,耐人尋味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說,在某一個傍晚時分,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遙望着夕陽逐漸從山巒下沉,直到再也看不見。流經鸛雀樓下的黃河則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此時此景,不禁讓王之渙發出感嘆,如果想要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要再登上一層高樓。

從它的字面意思來看,王之渙似乎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他自己登樓的過程。實際上,這裏面含義深遠,耐人尋味。它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描繪出了一幅北國千里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欲窮”、“更上”句的議論,更是包含深刻的哲理。即“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以及表達出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

2、通篇對仗,極爲工整

在古典詩歌中,尤其是絕句,如果兩聯都用對仗,處理不好,就會顯得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而王之渙這首詩的前一聯,採用的是正名對,即所謂的“正正相對”,如“白”、“黃”,“日”、“河”等。可以看出它的對仗極爲工整,又厚重有力。寥寥十字,便將壯麗景象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後一聯採用的是流水對,卻沒有對仗的痕跡。可見其技巧的高超嫺熟。

3、景入理勢,精妙絕倫

古代文論史料《文鏡祕府論》中曾提到過一種詩歌表現手法,即“景入理勢”。我們都知道詩歌忌說理,也就是忌生硬地、枯燥的、抽象地說理。而王之渙這首詩,卻把道理與景物、情事融合的渾然一體,在詩人的登樓過程中,理就在其中了。

綜觀王之渙的這首詩,它可以說是詩美和哲理的統一。其景寬廣遼遠,令人心胸開闊。其情昂揚向上,千百年來一直激勵着中華民族積極進取。總的來說,憑着這一首詩,王之渙足以名垂千古。至於詩中的鸛雀樓,也名揚中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