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瓜果飄香,沼山大地,蘊藏着無限希望。

因地制宜,特色佈局。近年來,沼山鎮圍繞“產業興則百姓富”的發展思路,特色產業由小變大,支柱產業轉型升級,核心產業指日可待。脫貧攻堅戰中,沼山鎮探索致富門路的思路,從“管中窺豹”到“八面瑩澈”,實現產業“多點開花”,讓產業真正成爲農民精準脫貧、穩定致富的厚實“底盤”。

目前,全鎮3個省級貧困村已全部脫貧出列,6193名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剩餘未脫貧貧困人口10戶22人,計劃於今年全部脫貧。全鎮19個村集體經濟產業全覆蓋,共有515名貧困戶在產業基地打工,順利實現了脫貧。品牌產業 發展勢不歇

來到沼山,大家都會想到一個特產——胡柚。

在沼山鎮,80%的農戶都種植有胡柚樹,在全市3萬畝胡柚種植面積中,梁子湖區佔有2萬多畝,其中沼山鎮就有1萬多畝的種植面積。如今沼山胡柚,已成爲一個響噹噹的“名片”。

上個世紀90年代,沼山鎮將浙江衢州常山胡柚迎進門,試種後迅速推廣。一開始,由於市場形勢較好,胡柚的價格還不錯,沼山胡柚在梁子湖區得到快速發展,種植面積達到數萬畝,總產量達到2500萬公斤,成爲全國第二大胡柚產地。

由於產量增加、技術落後等原因,胡柚銷售困難,銷路難以打開,柚農叫苦不迭。

如何打破困局,讓胡柚成爲致富果?

綠色食品公司車間,工人在爲胡柚茶貼標籤。

把技術做“透”,打好“改良牌”;把標準做“精”,打好“綠色牌”;把規模做“強”,打好“培育牌”,使得胡柚產業進一步壯大。經過近幾年的轉型發展,沼山胡柚正從單純的鮮果銷售,向以深加工爲主、鮮果銷售爲輔轉變,並與文化、旅遊產業結合發展,成爲撬動農民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支點。

8月26號,在梁子湖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記者看到胡柚生產線馬力全開,包裝車間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

“目前價值100多萬元的半成品庫存均已銷完,今年銷售額預計能達到400萬元。”公司負責人楊裕才指着一堆正出庫的貨說,“這是網銷的貨,公司今年銷售額60%都來自線上。”

這個成績,也給了楊裕才一個啓示。

單純依靠線下難以打開銷售之路,所以今年我們從浙江請了專業的電商團隊來進行線上運營。

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產品暢銷了,種植面積擴大了,進基地、進廠務工的村民多了。”近年來,綠色食品公司先後帶動109戶村民種植胡柚,包培訓、包收購,讓村民無後顧之憂。同時,帶動了周邊30餘戶貧困戶就近就業。

牛山村村民黃漢芳丈夫去世後,兩個孩子讀書的重擔都壓在了她身上。黃漢芳在綠色食品公司車間打零工,一個月收入2800元。此外,家裏還有4畝地種植了胡柚樹,每年賣果實可賺1萬多元。

“沼山胡柚產業鏈一定會帶領更多鄉鄰增收致富奔小康,沼山胡柚也一定會走出鄂州,走向全國。”說起下一步的發展楊裕纔信心滿滿。特色產業 花開富萬家

在楠竹村扶貧產業基地花果種植區大棚裏,五顏六色的非洲菊花開正豔,嬌嫩欲滴,格外引人注目。

近年來,沼山鎮依託生態環境的資源優勢,引導各村、農戶從事特色花卉、苗木種植產業。目前,楠竹村、叢林村、桐油村、牛山村等都已將非洲菊種植作爲重點產業扶貧項目。

該產業的帶頭人樂華花卉專業種植合作社負責人金恢華,2013年回鄉開始種植非洲菊,通過6年的摸索,他已熟練掌握了非洲菊的種植管理技術。在省內也已開拓出了一個廣闊的市場。目前,合作社設立4個鮮花配送中心,銷路基本上不用愁。

“種子、技術、銷路都由樂華提供,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沼山鎮楠竹村黨支部書記金火平說。

楠竹村扶貧基地大棚內,工人正在採摘非洲菊。

非洲菊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種一次,至少可以收3年,且一年365天,天天都有花采。相較於玫瑰,非洲菊的適應能力要更強一些,對於土壤和氣候的要求也沒有那麼苛刻。金恢華介紹,“種植一畝非洲菊,產值可達2萬元,好好管理可以發展爲村民的‘致富花’。”

高蘭枝曾是沼山鎮楠竹村貧困戶,丈夫患病需要長年喫藥,無法乾重體力活。“現在我在樂華合作社上班,一年能賺2萬元左右,不愁喫飯問題了。”高蘭枝說。

如今,沼山鎮五個村花卉基地種植面積已達到近千畝,帶動了夏春林、左珍珠、柯雲娥等100餘名貧困戶就近務工,並順利“摘帽”。

在沼山鎮,鮮切花有“樂華”,盆栽苗木有“楊梅”。2019年,朱山東村楊一凰灣的楊梅花木種植專業合作社花卉苗木成交額逾700萬元,創下歷史新高。

“目前在灣居住的70多戶村民中,有53戶是職業花農,以種植花卉苗木爲生。”合作社負責人楊青龍告訴記者,種樹養花在楊一凰灣有近40年曆史,花卉苗木產業早已成爲該灣一個支柱產業。

截至目前,全鎮苗木花卉種植面積近萬畝,註冊企業12家,苗木花卉專業合作社9家,從業人員1500餘人。

如今,大衆對“特色”產業消費的熱愛與日俱增,還有一部分是在飲食方面,更看重食品是否綠色、味道是否可口……沼山鎮除了大力發展花卉特色產業外,還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產品,不光捕獲了羣衆的芳心,還讓更多的貧困羣衆乃至普通百姓享受到特色產業發展的紅利。

沼山村的扶貧基地,一株株火龍果樹往上躥長,架上碩果累累,豐收在望。“每批果實成熟前訂單不斷,火龍果根本不愁銷。”村黨支部副書記柯子維介紹,全村已流轉拋荒田地800餘畝,成功引進火龍果、油茶等3個農業項目,已安置貧困戶20餘人。

橋柯村蝦稻混養基地、王鋪村金絲皇菊基地、夏咀村無花果基地……一個個獨具特色、富有潛力的項目正在各個村裏紮根、興盛,讓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牡丹盛開時節,園內遊人如織。

農旅產業 融合闖新路

天氣漸涼,胡瓢村歡樂農莊和農家樂負責人張幺平夫妻二人正忙着收拾農家樂,準備開啓金秋“旺季模式”,這對前幾年靠在外務工維持生活的他來說是不敢想象的。

“生活能奔小康,全是旅遊帶來的福音!”張幺平感慨,“現在可以陪着老人、孩子,一年在家門口賺個20萬元沒什麼大問題。”

在沼山鎮,喫上“旅遊飯”的不止張幺平一人。近年來,沼山鎮牢牢把握“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依託生態、文化和旅遊資源優勢,紮實推進旅遊扶貧,發展起了樂華花卉基地、泉天牡丹花谷、張裕釗文化園等十餘個旅遊觀光區及農業產業園區。目前,該鎮旅遊產業已覆蓋6個行政村,直接帶動1000餘名貧困羣衆就業。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曾經人養牡丹,如今牡丹養人,每逢花開時節都有數萬名遊客湧入泉天牡丹花谷賞花遊園踏青。

牡丹園篝火晚會。

2015年,沼山鎮叢林村一對夫妻回鄉創業,流轉土地1500畝,按照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標準規劃設計的農旅結合的“江南山地牡丹”景區,走出了一條鄉村旅遊與鄉村文化融合的特色路。

“牡丹園已在逐漸開放農家飯、民宿等項目,將農旅產業有機融合。”泉天牡丹花谷負責人閔閔介紹。

除此之外,沼山鎮已連續舉辦了8年的胡柚採摘節,每年吸引了全國各地遊客近2萬人次。通過採摘節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到沼山觀光遊覽,採摘胡柚、喫農家宴、體驗農家生活,拉動了旅遊消費。“梁子湖沼山胡柚”還獲選“2018湖北10大自駕旅遊商品”。

沼山鎮以集鎮爲中心,全鎮19個村和泉天牡丹花谷、張裕釗文化園、樂華花卉等景點爲連接點,S239、S314省道和王楠、王永、王湖等生態廊道爲主線,合理規劃佈局,着力打造全域旅遊風景線。

“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是我們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沼山鎮黨委書記高愛民表示,將加快發展農旅產業,堅持旅遊與集體經濟相結合,繼續推行“基地+合作社+貧困羣衆”產業扶貧模式,帶動更多羣衆致富。

賞鮮花風情,品特色農產。相信不久的未來,一個集文化體驗、山水生態遊憩、鄉村民俗度假等於一體的生態小鎮,將給沼山人帶來更多的信心與希望。

鄂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胡倩 琳茜 特約記者 李君亮 通訊員 孟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