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這個人物在清朝的末期是有着很大的影響力的,而對於後人們來說,此人最爲出色的應該就是對於時局的一種掌握與分析,以及他爲人處世的一些心得,所以,即便是在現在,《曾國藩家書》仍然有很多人比較喜歡看。裏面的一些曾的個人心得與道理,在今天仍然有研究的價值。但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在1860年英法聯合進攻京師,面對着咸豐帝要求各地都撫迅速派人進京護駕的聖旨時,爲什麼罕見的“抗旨”了呢?

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當時的情況,雖然英法聯軍一路過關斬將,但是對於清朝來說,其實並不想與之長期作戰,因爲當時清朝所面臨着另外一個比較重大的問題,那就是太平天國運動,那個時期的太平天國已經發展到了頂峯,嚴重的威脅到了清朝的統治,作爲咸豐帝來說,其實他的大多數的精力也都放在瞭如何徹底消滅太平軍這件事情上。

而我們知道,當時手裏有十幾萬大軍的曾國藩其實主要的任務並不是與洋人作戰,而是正在消滅太平軍的前線上。作爲咸豐皇帝來說,如果沒有什麼重大的事情,他自然不會再讓曾國藩過多的分心了。只不過,誰也沒有想到,當時的清朝軍隊面對着英法的進攻如此的不堪,竟然被洋人兵臨城下了。

在無奈之下,咸豐才向曾國藩發旨要求他抽調一部分人員回來護衛。但是這道聖旨卻讓曾國藩犯了難,因爲他手裏雖然確實有十幾萬的湘軍,但是一方面當時正集中精力打太平軍,另外一方面,這十幾萬人本身是比較分散的,根本就不可能集中起來。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讓自己再抽出一部分人來北上,實在是有些不情願。

一時之間,曾國藩似乎也沒有了辦法,正在這個時候,李鴻章向他獻了一計,因爲在聖旨中,咸豐是希望曾國藩讓鮑超帶着兩千人調到京師,而李讓曾再向咸豐上一道奏摺,大致的意思就是說鮑超不過一介武夫爾,這樣的人去保衛皇帝,老曾心裏確實不放心,因此希望咸豐允許曾國藩本人帶兵北上救駕!

當然了,其實這並不是說曾真的想北上,在這件事情上,其實李鴻章是打了一個時間差,因爲當時曾國藩的這道奏摺如果到達京師需要半個月的時候,而就算是那時英法聯軍的事還沒有完,作爲咸豐來說,看到曾國藩這樣的人物要親自回來,自然也要考慮一下,畢竟太平軍的事是大清的心腹大患,臨陣抽調將帥是十分不利的,這樣一考慮,又不知多少天過去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曾國藩既向清廷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又將抗旨的事給壓了過去,一石二鳥!不得不說,李鴻章的這條計謀確實很有一套,而曾國藩也在後來照這樣做了,咸豐看到奏摺之後,雖然明白曾國藩的用心,但是卻奈何不了他,畢竟人家是想親自來保衛自己。而作爲曾國藩來說,其實他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心裏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即便英法打贏了,大清的皇帝仍然是咸豐,但是如果太平軍打贏了,那皇帝就一定不會是咸豐了,這纔是心腹大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