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片广袤土地孕育着大量品种丰富多样的资源,这些资源一经发现,便很快被人们开采出来。1807年,一名叫曼纽尔·里萨(ManuelLisa)的毛皮商人看到这片土地的潜力,预测北美在未来将发展成毛皮帝国。于是,他在美国黄石公园那里附近建立了首个交易点,将这一地区的所有毛皮收入自己的掌控之下。

▲北美毛皮商人曼纽尔·里萨(Manuel Lisa)肖像画

通过这个毛皮交易地点,里萨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能帮助他将生意拓展至西部落基山脉之外的地方。在那里珍稀的野生动物毛皮从不缺货,因为那里生活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如海狸、棕熊、驼鹿、狐狸,以及浣熊、猞猁、郊狼、水獭、松鼠、獾、水貂、狼獾、旱獭,还有山羊、马鹿、臭鼬、黑貂、美洲狮等等,当然了,大量的北美野牛也生活于此。数量如此之庞大的野生动物群,如此可观的毛皮生意潜力,必然逃不过欧洲各国殖民政府的注意,其中以英国尤甚。

▲18世纪初,北美大陆大约拥有6500万头北美野牛,自从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后,大量北美野牛被屠杀殆尽成为濒危物种

▲18世纪初,北美原生土著印第安人与欧洲殖民者进行毛皮交易

西北和哈德逊湾这两家英国贸易公司很快便在美国俄勒冈州开业了,他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收集毛皮,并走海路运回英国加工销售。直到1840年,这两家公司所经手的毛皮数量可说令人印象深刻。著名的《毛皮书》详细地列出了他们的所有交易内容,在这方面极具参考价值。

此外,这里还建立了超过200家边界贸易站,它们为整个毛皮交易的过程提供了不少指引,在这一大洲的成长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行业还衍生出了一门新的职业“山人”。所谓“山人”,指的是那些经验老到、能力出众的设陷阱捕捉野兽的捕兽者,他们熟知这土地上,如同熟知自己的手背一般。他们常常只身一人在野外待上数月,而后将自己的狩猎战利器(野兽毛皮)运到最近的边界贸易站,或出售,或用以易物,所交易的东西种类丰富多样,包括威士忌酒、独木舟、来复枪、弹药以及刀具等。

▲北美印第安人留下的海狸尾巴刀遗物

▲18世纪英国刀匠生产的海狸尾巴刀

美国原生土著印第安人也试着开始交易毛皮,以物易物,也因此得到了一些完整的刀具,或是刀具部分——他们随后便将之装在自己制造的刀柄上。他们还对农耕工具的制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掌握了一些简单锻造窍门之后,他们便着手改造以往的工具。拥有大刀身的刀具和金属矛头便是这么诞生的。而原本用于砍柴的短柄小斧也被改造成威猛的战斧,协助捍卫印第安人部落的和平。

在与哈德逊湾公司交易期间,“海狸尾巴刀”(Beaver Tail)无疑是该公司方所提供的刀具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海狸尾巴刀因刀型形似海狸尾巴而得名

▲海狸的尾巴与以上海狸尾巴刀型外观对比

当年,这里的人们所使用的刀具主要产自英国谢菲尔德,当然,这交易还得由哈德逊湾贸易公司经手,毕竟这是其老家——英国的刀具产品。刀具的外形和尺寸均有别于其他普通刀具,设计者经常对它进行改良,使它能更好地迎合拓荒者的需求。在接到这张销给美国土著印第安人的乡村刀订单后,英国刀匠们选择了“矛枪头”刀型,即两边削尖型。这其中还可细分为两个系列,一种平底系列,另一种则是装在设有两处横向鳍状片的刀根上。再没有什么比在平底刀柄上装刀片,或是将刀根装在矛杆上以制成矛枪更简单了,刀身上面的鳍状片还能让刀根和矛杆两者绑得更紧实。但是,这些鳍状片并不能阻止人们将刀身直接当作刀具使用。

▲现代还原印第安人的海狸尾巴刀

▲海狸尾巴刀皮制刀鞘和刀鞘上漂亮的流苏外观

▲海狸尾巴刀身上的鳍状片方便绑扎木柄制作矛枪

在哈德逊湾贸易公司停业之后,印第安人土著们便开始自行制造这类型的刀具,其材料取自一些老旧的锉刀。但是,不久之后,在加拿大和美国许多刀匠又开始生产这类刀具。产出的刀具大多卖给了当地的土著们,这便是他们始终学不会锻造双刃刀的原因。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大量壁画全都描绘了这样一个画面:勇士或是酋长将“海狸尾巴刀”装入刀鞘后挂于脖子上,或别于皮带上,或绑于矛枪末端,甚至置于“打击枪托”(注:这是印第安人将驼鹿大腿骨或废旧枪托改造制作的棍棒打击类钝器,其使用手法相当诡异)之上。

▲采用旧锉刀改造制作成的海狸尾巴刀

▲海狸尾巴刀身上的花纹表明是用旧锉刀刀身改造制成

▲印第安人未掌握锻造双刃刀技术,只能因地制宜做成简易的单刃刀

▲将碎刀片嵌入旧枪托改造成的北美印第安人打击钝器原型

▲图为1992年电影《最后的摩根战士》出现印第安人使用的枪托打击钝器

总之,北美印第安人的“海狸尾巴刀”绝对称得上是美国近代史上这一段传奇时期的优秀代表。(黄药师/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