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這片廣袤土地孕育着大量品種豐富多樣的資源,這些資源一經發現,便很快被人們開採出來。1807年,一名叫曼紐爾·裏薩(ManuelLisa)的毛皮商人看到這片土地的潛力,預測北美在未來將發展成毛皮帝國。於是,他在美國黃石公園那裏附近建立了首個交易點,將這一地區的所有毛皮收入自己的掌控之下。

▲北美毛皮商人曼紐爾·裏薩(Manuel Lisa)肖像畫

通過這個毛皮交易地點,裏薩還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這能幫助他將生意拓展至西部落基山脈之外的地方。在那裏珍稀的野生動物毛皮從不缺貨,因爲那裏生活着大量的野生動物,如海狸、棕熊、駝鹿、狐狸,以及浣熊、猞猁、郊狼、水獺、松鼠、獾、水貂、狼獾、旱獺,還有山羊、馬鹿、臭鼬、黑貂、美洲獅等等,當然了,大量的北美野牛也生活於此。數量如此之龐大的野生動物羣,如此可觀的毛皮生意潛力,必然逃不過歐洲各國殖民政府的注意,其中以英國尤甚。

▲18世紀初,北美大陸大約擁有6500萬頭北美野牛,自從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後,大量北美野牛被屠殺殆盡成爲瀕危物種

▲18世紀初,北美原生土著印第安人與歐洲殖民者進行毛皮交易

西北和哈德遜灣這兩家英國貿易公司很快便在美國俄勒岡州開業了,他們的目標是儘可能多地收集毛皮,並走海路運回英國加工銷售。直到1840年,這兩家公司所經手的毛皮數量可說令人印象深刻。著名的《毛皮書》詳細地列出了他們的所有交易內容,在這方面極具參考價值。

此外,這裏還建立了超過200家邊界貿易站,它們爲整個毛皮交易的過程提供了不少指引,在這一大洲的成長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這一行業還衍生出了一門新的職業“山人”。所謂“山人”,指的是那些經驗老到、能力出衆的設陷阱捕捉野獸的捕獸者,他們熟知這土地上,如同熟知自己的手背一般。他們常常隻身一人在野外待上數月,而後將自己的狩獵戰利器(野獸毛皮)運到最近的邊界貿易站,或出售,或用以易物,所交易的東西種類豐富多樣,包括威士忌酒、獨木舟、來復槍、彈藥以及刀具等。

▲北美印第安人留下的海狸尾巴刀遺物

▲18世紀英國刀匠生產的海狸尾巴刀

美國原生土著印第安人也試着開始交易毛皮,以物易物,也因此得到了一些完整的刀具,或是刀具部分——他們隨後便將之裝在自己製造的刀柄上。他們還對農耕工具的製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掌握了一些簡單鍛造竅門之後,他們便着手改造以往的工具。擁有大刀身的刀具和金屬矛頭便是這麼誕生的。而原本用於砍柴的短柄小斧也被改造成威猛的戰斧,協助捍衛印第安人部落的和平。

在與哈德遜灣公司交易期間,“海狸尾巴刀”(Beaver Tail)無疑是該公司方所提供的刀具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海狸尾巴刀因刀型形似海狸尾巴而得名

▲海狸的尾巴與以上海狸尾巴刀型外觀對比

當年,這裏的人們所使用的刀具主要產自英國謝菲爾德,當然,這交易還得由哈德遜灣貿易公司經手,畢竟這是其老家——英國的刀具產品。刀具的外形和尺寸均有別於其他普通刀具,設計者經常對它進行改良,使它能更好地迎合拓荒者的需求。在接到這張銷給美國土著印第安人的鄉村刀訂單後,英國刀匠們選擇了“矛槍頭”刀型,即兩邊削尖型。這其中還可細分爲兩個系列,一種平底系列,另一種則是裝在設有兩處橫向鰭狀片的刀根上。再沒有什麼比在平底刀柄上裝刀片,或是將刀根裝在矛杆上以製成矛槍更簡單了,刀身上面的鰭狀片還能讓刀根和矛杆兩者綁得更緊實。但是,這些鰭狀片並不能阻止人們將刀身直接當作刀具使用。

▲現代還原印第安人的海狸尾巴刀

▲海狸尾巴刀皮製刀鞘和刀鞘上漂亮的流蘇外觀

▲海狸尾巴刀身上的鰭狀片方便綁紮木柄製作矛槍

在哈德遜灣貿易公司停業之後,印第安人土著們便開始自行製造這類型的刀具,其材料取自一些老舊的銼刀。但是,不久之後,在加拿大和美國許多刀匠又開始生產這類刀具。產出的刀具大多賣給了當地的土著們,這便是他們始終學不會鍛造雙刃刀的原因。這一時期所留下來的大量壁畫全都描繪了這樣一個畫面:勇士或是酋長將“海狸尾巴刀”裝入刀鞘後掛於脖子上,或別於皮帶上,或綁於矛槍末端,甚至置於“打擊槍托”(注:這是印第安人將駝鹿大腿骨或廢舊槍托改造製作的棍棒打擊類鈍器,其使用手法相當詭異)之上。

▲採用舊銼刀改造製作成的海狸尾巴刀

▲海狸尾巴刀身上的花紋表明是用舊銼刀刀身改造製成

▲印第安人未掌握鍛造雙刃刀技術,只能因地制宜做成簡易的單刃刀

▲將碎刀片嵌入舊槍托改造成的北美印第安人打擊鈍器原型

▲圖爲1992年電影《最後的摩根戰士》出現印第安人使用的槍托打擊鈍器

總之,北美印第安人的“海狸尾巴刀”絕對稱得上是美國近代史上這一段傳奇時期的優秀代表。(黃藥師/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