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十分悠久的歷史,而且和其他文明古國相比,我們國家的歷史從未中斷,而且有着詳實的史料記載。不過在我們的歷史資料中,關於早期社會的描述裏摻雜了部分類似神話的解讀,這讓這部分歷史的可信性遭受了一定的質疑,其中尤其以夏代之前的歷史最爲明顯。

先民祭祀

不過隨着中國考古工作的不斷發展,我們已經將中國信史的範圍擴大到了夏代。而從《史記》等史料的記載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夏朝的中國已經是一個具有比較成熟社會結構的文明瞭,這也可以推斷出在夏之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有了較爲發達的文明。

而對於夏及其之前的文明處於哪個階段,歷史學界一直存在着一定的爭議,有人認爲夏朝只不過是世襲制的開端,但是其社會體制與之前的堯舜時期並沒有顯著的差別。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在中國歷史上,"王"是一個專門用來指代夏商周三代統治者的字眼,在《晉書·百官表》中有"王,古號也,夏商周所稱"的說法。從這個字的幾種含義中,我們就能看出這幾個朝代相比之前的社會形態出現了哪些改變。

大禹塑像王的象形來源以及軍事實力的重要性

中國的古代歷史上一直伴隨這戰爭,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是依靠兩場戰爭來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的。不過在夏朝之前的堯舜時代,對於戰爭的描述變得十分有限,相對平靜的社會狀態成爲了主流。在這樣的情況下,統治者的軍事實力變得無足輕重,而這樣的情況在夏朝建立的時候出現了一定的變化。

對於王字的由來有許多中解釋,根據最近的甲骨文研究,有學者認爲王字很有可能是來源於斧鉞等兵器的象形。而我們知道雖然在後期斧鉞被當作禮器來使用,但是在青銅兵器被髮明之前,斧鉞都是十分重要的兵器,因此這說明王的名號是和突出的軍事能力分不開的。

石斧文物

而這一點在我國古代典籍《尚書》中有非常明確的記載。在記載大禹事蹟的《大禹謨》中,其對於大禹征伐三苗有以下描述:帝曰:"諮,禹!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徵,三旬苗民逆命,七旬有苗格。"

王字的金文字形

而在《荀子》和《戰國策》等經典中,還有關於大禹討伐共工的記載。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推論,在大禹擔任領袖的時代,不同部落之間已經存在比較尖銳的利益衝突了,這讓他們不得不通過戰爭的方式來進行解決。

而強大的軍事力量也成了擔任領袖所必備的條件,這從側面可以論證在大禹的時代經濟發展出現了一定的進步,而且部落之間的組織結構可能更加嚴密,這對於戰爭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王字包含的統一思想

人們對於王字來源的解釋其實並不是只有象形一條,在戴侗的《六書故》將其解釋爲"能一下土謂之王。"也就是說王其實是一和土兩個字組合而成的文字。而在之後的《說文疑疑》中,則將其解釋爲:王,天下所歸往也,從一從土,率土歸於一也。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古代的時候,王意味着對於領土的絕對統治,這也是之後《詩經》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來由。

大禹討伐共工的浮雕

關於王字的這一解釋可以推測在夏朝的時候,其對於周邊的土地已經有了統治權,這和相對原始的部落聯盟制度存在着較大的差別。在堯舜當政的時代,其充當的是聯盟領袖的責任,主要職責在於維護部落間的和平,對於各個部落之間的土地並沒有直接的控制權。

但是到了夏朝的時候,其統治者應該可以依靠軍事力量來完成對於周邊地區的統治,這也是世襲制能夠實行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其統治的過程中,勢必與其他部落發生一定的摩擦,這也是在夏朝時經常發生戰亂的根本原因。但是統治者對於土地的重視,還是可以體現出集權制度的發展,這對於文明的進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王與道德的聯繫

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西周初年的禮教制度出現了嚴重的崩壞,這讓當時的思想家們都想找到一種新的政治理論來完成對於國家的統治。而無論這些思想家身處什麼流派,他們對於有德之君的需求都是十分相似的。而爲了提升自己理論的可信度,他們對於夏商周三代明君的事蹟大加頌揚,這也賦予了王字全新的意義。

《春秋繁露》書影

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對於王字的解釋是"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這裏面提到的需要參通的事情,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德"。這一理論的提出相較於前面兩種說法,有了比較明顯的政治企圖,這些思想家對於德行的強調是爲了呼籲統治者能夠實行仁政,從而穩定自己的統治。

而這一理論顯然已經是在爲集權制度服務了,而這和夏商周三代初期的社會狀態顯然不符合。不過從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出,在夏商周時期,人們對於統治者的品行還是有着一定的要求的,這一定從《湯誓》中商湯對於夏桀的控訴中看出,這說明其要用夏朝的失德來確定自己的政治合理性,這說明在那個時代人們已經形成了樸素的道德觀,這對於研究那個時代的文化有着十分積極的作用。

商湯起兵結語

夏商周三代作爲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王朝,其社會構成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焦點。而三代的統治者被稱爲"王"的現象與之前的世代存在着明顯的差異。這一稱呼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折射出那個時代社會進步的縮影。

從王字的字形中,我們能夠看出在三代時,想要成爲統治者必須要有一定的軍事基礎。而這又預示着在那個年代的統治者和其下的部落以及臣民之間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利益衝突。這種衝突的出現可能是因爲此時的統治者對於子民有了比較強的控制意識,這是集權的典型特徵,這也意味着此時的中國社會很有可能正在經歷由部落聯盟向之後封建制度的轉型。

而在戰國時代之後,王字又被賦予了德行的含義,這是一種政治家的有效改造,這也可以從側面說明當時的思想家認爲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當時已經出現的封建集權制度萌芽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這也可以佐證三代時的社會變革和文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尚書》

【2】《說文疑疑》

【3】《春秋繁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