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張家港市,很多人都是通過全國百強縣前三甲的“常客”去認識的。

“2019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張家港位列第一,是全國唯一一個五項指數全部A+的縣級市。

《起航》 李文紅 攝

張家港市的前身是沙洲縣,始建於1962年,是由江蘇省常熟、江陰兩地劃出的22個鄉鎮組建而成,1986年9月撤銷沙洲縣,以境內天然良港張家港命名設立。

《繁忙的港口》 陳勇 攝

8000年前,東山村閃爍文明曙光;1200年前,高僧鑑真在這裏起航東渡。

張家港又很年輕。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到改革開放時期“春潮澎湃”,再到當下新時代“揚帆逐夢”,曾經的“窮沙洲”已經點亮成爲嶄新靚麗的小康家園。張家港人有自己的“法寶”,那便是90年代中期風靡全國的“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一個最爲典型的體現是市委市政府帶頭、副科級以上公職人員週六全都在崗。

敢打敢拼、敢爲人先,一直是張家港城市的基因和名片。如今,新基建、數字經濟蔚然成風,“張家港精神”在新時代召喚下,乘着數字時代的東風再出發。

《日出港城》 李文紅 攝駛上數字治理快車道

張家港的信息化、數字化治理實踐由來已久。自2011年啓動智慧城市建設探索以來,從電子政務到信息惠民再到當前的智慧城市,張家港城市現代化治理髮展路線圖脈絡清晰,有章可循。

2019年4月,張家港與華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搶先佈局,打響“全國智慧城市縣域標杆”拔尖戰。

華爲通過聯合多家生態合作伙伴如國泰新點、智慧雲聯、捷通華聲等,助力張家港打造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示範樣板。以“五橫四縱”作爲張家港智慧城市總體框架,“五橫”是將基礎網絡、雲計算中心、城市數字平臺、城市運行中心、城市若干智慧應用組成張家港智慧城市的主要建設內容;“四縱”是標準體系、運營體系、安全體系、運維體系,構成了智慧張家港穩定發展、持續領先要素。

張家港市新型智慧城市總體架構

通過開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百日會戰”行動,張家港促進全市政務信息系統高效協同、數據資源有序匯聚、全局狀態實時監控、城市管理統一調度,推動新型智慧城市“4115工程”(4類信息基礎設施升級、1個城市數字平臺、1個城市運行中心、5類智慧應用)取得階段性成果,爲張家港市優化營商環境、聚力改革創新貢獻力量,提升城鄉智慧治理能力和水平。

通過建設落地全國縣域首個華爲數字平臺,張家港構築起新型城市級能力服務平臺,着力推進能力平臺化建設和共性能力服務模式的轉型,爲上層智慧應用提供大數據、GIS、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面向未來的核心服務能力,減少重複建設,實現城市數據融合、業務協同與敏捷創新。“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抓住政務服務優化的“牛鼻子”

爲了讓數據多跑路,市民少跑腿,帶動政務服務改進及營商環境優化,張家港將“一屏總覽、一網通辦、一網統管”這“三個一”,作爲牽動政府數據化與智能化轉型的“牛鼻子”。

“一屏總覽”提供了一個全景窗,全方位感知城市運行狀態,用於輔助管理者高效決策;“一網通辦”包括服務總門戶“今日張家港”,支撐羣衆和企業辦事“進一網、能通辦”,以及“張家港黨政通”,支撐政府內部跨部門的業務高效協作。借力小程序容器支撐將“線下”業務轉換爲“線上”服務入駐門戶,以業務場景爲牽引,孵化“一網通辦”所需應用模板,支撐跨部門系統數據共享、多部門業務協同。

《大美港城》 陳杰 攝

“一網通辦”通過構建用戶畫像,建成“一人一檔”、“一企一檔”,支撐基於精準畫像提供對於羣衆/企業的專屬個性化的服務推薦,從“人找服務”轉變爲“服務找人”,業務從“能辦”向“好辦”轉變,支撐業務高效協同辦理。

全省首創企業上市覈查“一網通辦”平臺——“港城上市通”的上線,給出了很好的示範。

“港城上市通”是張家港市基於大數據平臺推進“政務服務+互聯網”的一項創新舉措,重點解決企業上市過程中核查單位分散、企業多次跑腿、辦理時限不定的問題。今後凡涉及企業上市的常規覈查,將統一納入“港城上市通”服務平臺,按照“清單式開展常規覈查”的要求,通過“集中受理、規範辦理、優化流程、限時反饋”的方式,實行“一網通辦”。

“企業上市覈查涉及稅務、人社、海關、市場監管等20餘個部門,以前企業提交覈查申請後,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把覈查報告全部開具完畢,費時又費力。”市政府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現在通過‘港城上市通’平臺,僅需3-5個工作日就走完了企業上市覈查的所有流程,以‘一站式’服務助力擬上市企業‘跑步’登陸資本市場。”

讓數據多跑路,市民少跑腿,張家港智慧政務“一網通辦”力求減時間、減環節、減材料、減跑動,一件事就一次辦。類似的還有“人才落地一件事”、“二手房交易零跑腿”等20+“一件事”服務陸續落地中。

與此同時,通過構建“一網統管”,橫向拉通城市跨部門業務,縱向實現市/鎮/社區多級聯動,實現“一網管全城”;同時,基於平臺大數據+AI視頻分析服務,支撐城市管理事件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警預測預防,構建基層治理新模式。預期實現事件辦結率95%以上,按期結案率80%以上。以城市數字平臺爲抓手,構築數字政府“基礎設施”

數字政府基礎設施是包括“雲、網、數、用”一體化的基礎支撐體系,推動實現資源集約、網絡高效、數據共享,通過統一構建應用支撐體系爲公衆、行業、企業提供豐富的應用服務,是政府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變革中新生態體系的載體。

政府在進行數字化變革的過程中將會涉及方方面面的改革,傳統的組織架構、管理架構將會得到顛覆性改變。對數字政府基礎設施建設而言,從企業、公衆的數據採集到業務系統中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對數據的有效應用,再到政務數據對社會、公衆的開放使用,這套完整的閉環生態體系只有依託於數字政府基礎設施,才能夠靈活運轉。

《港城夜色》 朱小清 攝

張家港不僅通過集約建設的方式將數據統一存儲、統一管理,解決數據孤島問題,提升政府辦事效率的同時,特別注重重構和定義新的政府工作和辦事流程,抽象出新的通用基礎設施供所有部門調用。比如從所有“審批”動作中重構新的審批業務流程,作爲數字平臺的一項基礎服務提供給政務、監管、應急聯動等部門調用,這些部門只需簡單定義審批環節、審批人、審批規則就可以直接複用,無需再重新開發審批流程。

張家港數字政府基礎設施建設這一“特色”實踐,給其他數字政府及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一個新思路:政府數字化轉型,不是用“老城區改造”的思路去規劃和建設,而是與舊模式剝離,重新定義數據,業務部門協同參與流程重構,打造數字基礎設施“新城區”。

《晨》 陳杰 攝

以城市數字平臺爲抓手,張家港構築起數字政府“新基建”,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深挖政府業務訴求、公衆需求,提升政府在市場監管、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等方面現代化治理能力,推進張家港智慧城市“新標杆”建設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回顧港城改革開放崢嶸40餘年,敢爲人先、彎道超車素來是張家港爭優創先的“利劍”。在智慧時代、數字世界下,“張家港精神”再次亮劍,從民衆和市場主體的獲得感出發,以數慧治,充分激發港城新動能,譜繪港城美好新未來。

(來源:環球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