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醃肉科布沙拉】

看到了這份裝得滿滿當當的沙拉,你是不是想起了早年喫必勝客的情景?裝滿必勝客的盤子,是玩性大發,而裝滿這碗科布沙拉,便是大廚的誠意了。

新鮮菜葉上面幾列分別是楓葉培根、塔索火腿、牛油果、番茄、雞蛋黃和雞蛋白,羅列整齊,勾人食慾,就像大賣場裏分門別類、擺得齊整的商品,更能勾起人的消費慾望。

其中,楓葉培根和塔索火腿是自制的,前者要一個月的時間,後者屬於快速醃製,三天就可以了。

【番茄濃湯配芝士麪包】

中午來用午餐的時候,請一定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胃口,如果點了一份主菜,還想先喝碗番茄濃湯的話,你最好有強於常人的胃口。

原因很簡單,看看番茄濃湯搭配的大面包,上面厚厚一層烤融化的芝士,那熱量可不是一般的大哦——但是忍住不喫,我又不相信誰有這分定力了。

杭州菜裏有一道叫“鄉下濃湯”,考究的,要用整隻整隻的番茄,長時間燉煮而成的,與這道番茄濃湯有呼應之勢,旁邊可以配上一塊東坡肉,就更有感覺了。

【綠奇諾麥沙拉】

奇諾麥產於南美,可以取代米飯,熱量又大大低於米飯,當初印加人就是把這個當成主食的,可惜揍不過喫海鮮飯的西班牙人,被滅了門。

後來,西方人看上了這種低熱量穀物。這道沙拉用奇諾麥混以柑橘香蔥醬,拌了開心果碎、芝麻菜和青蔥,一片綠意盎然,有點像是西方人的農家菜。

看到這個,我想起十數年前去太行山,到當地探望一個殘疾網友。他家窮困,負擔不起頓頓喫大米,春天槐花開時,就把槐花收集起來,醃一下存着,每天蒸一點,搭配着米粥當作主食。後來我們斷了聯繫,不知道,他現在全家是否安好。

【肉糜糕三明治】

肉糜糕相當於歐洲內陸地區的肉麪包,區別是傳統的肉麪包是牛肉和馬肉混合做的,這道肉糜糕有點中國特色,是用小牛肉、豬肉和鴨肉混合製成。

肉糜糕裏還拌進了蔬菜粒,既有複合的鮮香,也有水分,往麪包裏一夾,霸氣十足,喫一整個下去,足夠肚子撐一個下午了。

【感恩節三明治】

現在中國的火雞食材,還是以進口爲主。據說中國的蘇北、山東和新疆也有大量養殖火雞,可惜個頭和肉質都不理想。不過火雞這東西,在西方本來就是牛肉的替代品,偶爾喫着玩玩,當成日常肉食,是沒法跟我們中國的本土雞肉比的。

這道菜裏,火雞先在特製的醬汁中浸三天,保證肉汁鮮嫩。烹飪時,肚子裏塞了麪包、蘋果、核桃和洋蔥,進烤箱,最後配上蔓越莓醬和火雞肉汁,做成三明治。如此繁複的過程,也只有在西餐比較風行的上海,纔有廚師願意做。

【珍寶蟹和蝦仁蛋糕】

我問你,給你一塊加足奶酪鋪滿水果配上濃稠巧克力醬的蛋糕,再給你一塊用現拆珍寶蟹肉加黑虎蝦仁,配上甜椒、洋蔥、檸檬和蛋黃醬做成的“蛋糕”,你會選哪塊?

怎麼樣,動搖了吧,我可以理解你們,再口口聲聲說“超愛甜品”的人,在海鮮麪前也會懂得“有所不爲”。好吧,選了這塊珍寶蟹和蝦仁蛋糕,甜品們也會諒解你的。

【蒙古豬排】

蒙古豬排裏的豬排當然不是蒙古產的,之所以起這個名字,是因爲這道菜的口味是東北亞地區的,用黑豆豉醬、海鮮醬、蠔油和香料混合調味,大抵是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到蒙古這一帶的口味。

上等的豬排厚切(相當於兩塊普通大排的厚度),肉汁都鎖在裏面,肉味也更濃郁,是我最喜歡的主菜之一,就算撐到了嗓子眼,豬排上來,也是要動一下刀叉的。

【乳清炸雞】

炸雞這東西,是有魔性的,人們一邊爭論着炸雞是否健康,一邊將大塊大塊的雞肉填進肚子裏。我在公司裏帶團隊的時候,每每知道晚上要加班到很晚,下午五點就叫上一堆炸雞收買人心,總能換得大家羣情激奮,捨命工作。

有機農場裏至少生長九個月的雞,用乳清醃製一天半後再炸制,使得顏色淡雅、鮮嫩多汁。這個炸雞一定要大份,一大盤子上來,非常可觀,又香得很,就算前面喫了不少東西,也會再次喚起戰鬥慾望。

【炸雞和華夫】

在華夫餅上堆乳清炸雞,是炸雞的終極形態,讓熱量隨着香味遊走全身,在週末好好地放肆一下。這是一道美式硬派菜,起源於洛杉磯,發揚光大與紐約黑人區,在美國,胃口大的,一大早就喫上這個了,還得淋一些楓糖漿,這就是那邊胖子多的原因之一了。

不過,話說回來,人要是活得開心,不就是時不時能有個痛快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