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社會中難得的優秀帝王,他開創了貞觀之治,還被稱爲"天可汗"。但是,爲何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卻用"虛僞"一詞,來評價他呢?

唐太宗

唐太宗的政績,十分卓然。他任用人才,不問出身,文臣上他重用了一批如:房玄齡、杜如晦、楊師道、褚遂良等中正之臣;武將上他也任用如:李勣、李靖等一批又能力的將領。政治上,還改革科舉制,選拔了一批出身寒門的能臣,給以後的中國政壇官員的選拔,都增加了很大的可能性。

另外,在李世民當政期間,他還完善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在延續三省六部制的基礎上,增設政事堂,以便合議問政;同時,還在推行郡縣制的基礎上,將全國分爲十個監區(道),更加有利於中央對地方上的控制。同時,李世民身爲帝王,還虛心納諫,他和魏徵的君臣之事,一直都是美談。如此來看,唐太宗實在是個不可多得的出色的帝王,可是爲何歐陽修,卻用"虛榮""沽名釣譽"這樣的詞來形容他呢?

唐太宗被歐陽修評價爲"虛榮"背景

這和李世民的一個典故有關,白居易有一句詩寫到:怨女三千出後宮,四百死囚來歸獄。寫的是李世民當在繼位之初,社會民生凋敝,經濟蕭條,國庫也不充足。爲了省錢,李世民接受了大臣李百藥的建議,將3000名宮女放出宮中嫁人,這就是"怨女三千出後宮"的典故。

另一件事,則是因爲當時,每年的最後一個月,國家的囚犯都會被統一集中到大理寺。在皇帝巡視大理寺的時候,議案有人喊冤,皇帝就會責令將此人的案子重新審理一遍。公元633年,李世民依例照樣來到大理寺巡視,只是,這一年卻並未有一人喊冤,都對自己的犯罪行爲供認不諱,還對審判十分的服氣,如此一來,讓李世民大爲感動。

李世民感動之餘,下令讓這四百多個殺人囚犯全部回鄉一年,在一年後,自己自覺回來接受處罰。這是太匪夷所思的事情,說是放虎歸山也不爲過。可是,一年後,原本歸鄉的囚犯都自覺回來了,一人也沒少。李世民高興之餘也十分感動,當場赦免了這四百個人。這就是著名的"四百囚徒歸獄案"。

可是,放宮女出宮,雖然有國庫空虛的原因,但是也能看出李世民身爲帝王的仁心。而放囚犯出監獄,後來全部囚犯回來,也是當時大唐在李世民的治下,百姓覺悟高的表現。這兩件事,不管是那件,都是李世民善於治國的表現,都可以看出他的執政能力厲害。爲何歐陽修卻說他虛僞呢?

歐陽修評價李世民虛僞的原因

歐陽修評價李世民所作所爲的態度,最初見於歐陽修所做的《縱囚論》。而這篇文章,歐陽修之所以評價李世民"沽名釣譽"或者是"虛僞",是因爲歐陽修也曾官居高位,他的態度是站在一個政治家的立場形成的。

因爲,歐陽修認爲人與人之間講求信任沒有錯,但是信任應該給予的是君子,君子坦蕩蕩。而入了監牢的人,不管當時的社會有多清明,在當時都是小人、壞人。而視死如歸之所以難能可貴,是因爲哪怕是品行高潔的人也很難做到,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更何況囚犯這樣的小人?

唐太宗釋放囚犯歸鄉,並與之約定按時歸鄉,這是很難的事情。但是,君子都難以做到的事情,小人卻做到了?這其中難到沒有什麼曖昧之處嗎?和囚犯講人情,試圖用人情、感化來感動他們,這本來就是一個不近人情的事情,因爲人心是最難把控的事情。因爲,這是在置其他百姓於危險的境地。

正因爲這樣的不合理,所以歐陽修才認爲唐太宗此事,是從唐太宗到囚犯上下互相猜測的結果。因爲,雙方誰都不能確定事情真正會發展到什麼地步,囚犯不知道唐太宗會在他們按時迴歸時釋放他們,唐太宗也不知道囚犯會按時返回。這完全是上下互相窺測對方的內心想法,才形成了這種事情,不然歷史上哪裏有其他皇帝這麼做呢?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做這件事的時間是公元633年,距離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登基,只不過過去了七年而已,並且在這七年之間,李世民實行感化政策也已經六年了,在此之前,從未有這樣的現象,僅僅一天的交流,窮兇極惡的囚徒就會被感化嗎?實在不讓人理解,隨意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這件事的真正形成原因。

因爲,一個國家的法度是智力國家的根本制度,不是兒戲,如果釋放一次匪徒,就會給人錯覺,犯罪也沒關係,還有回還的餘地。週而復始,國家的百姓誰還會遵守法度呢?殺人犯都會獲得赦免,這樣的信號,從古至今都不是一個好的信號,更不可能作爲一個國家的常法。

唐太宗所做的兩件事綜述

放宮女出宮,的確是唐太宗的有德之舉,即便是千年後的今天,這件事我們也該給予認可。可是放殺人囚徒歸鄉,但看的話,的確容易感動於唐太宗的治下是多麼的清平,他的治國能力是如何的厲害。可是,剛剛篡位的他,在當時最重要的事,是證明自己的能力,而能力的證明,沒有什麼比讓囚徒迷途知返,全國上下海晏河清更好的證據了。所以,此事是個政治秀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歐陽修評價唐太宗"虛僞""沽名釣譽",完全沒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