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B.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 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D. 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归”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2. 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

1. B B项,“歌颂了……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误,选项曲解诗意,“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前一句的典故是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后一句是说青海湾一带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由此可知,这两句展现的是边关的动荡以及无休止的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 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概括诗歌内容,分析画面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然后浏览诗歌,找出三幅图画,根据图画上的人、事、景进行概括,并分析这些画面的作用。

诗歌一共十二句,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所以这幅图的作用是烘托思乡情感。

中间四句,“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是在前四句广阔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的作用是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最后四句,“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幅图的主角是“戍客”,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诗人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联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邈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翻译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