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②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注] 

①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圍困劉邦於此。

1. 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言戍邊將士身處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只覺長風浩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

B.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兩句詩,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頌了戍邊將士爲擊破胡虜,甘願遠離故土,爲朝廷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C. 古詩詞寫離人思婦之情,總脫不了愁苦纖弱的筆調,境界往往侷限於眼前的風花雪月,而李白卻不落窠臼,境界雄渾,讀後令人眼前一亮。

D. 詩歌最後四句,用“戍客”與“思歸”對舉,“望邊色”與“當此夜”相應,在廣闊的背景下,揭示了戰爭中人的命運及其爲民族衝突付出的代價。

2. 本詩由三幅圖畫組成,分別是哪三幅圖畫?有何作用?

1. B B項,“歌頌了……爲朝廷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錯誤,選項曲解詩意,“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前一句的典故是漢高祖劉邦領兵徵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後一句是說青海灣一帶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由此可知,這兩句展現的是邊關的動盪以及無休止的征戰給人民帶來的痛苦。

2. ①第一幅圖畫是由詩歌開頭四句描繪的,以“明月”“天山”“長風”“玉門關”爲特徵的萬里邊塞圖。作用:用雄渾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鄉之情。②第二幅圖畫是由中間四句描繪的,以“漢下”“胡窺”“征戰”等爲特徵的邊塞征戰圖。作用:在結構上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戰者。③第三幅圖是由後四句詩描繪的,是以“戍客”“苦顏”“高樓”“嘆息”爲特徵的戍客思親圖。作用:點出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體現詩歌深遠的意境。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鑑賞詩歌形象,概括詩歌內容,分析畫面描寫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乾的要求,如本題“本詩由三幅圖畫組成,分別是哪三幅圖畫?有何作用”,然後瀏覽詩歌,找出三幅圖畫,根據圖畫上的人、事、景進行概括,並分析這些畫面的作用。

詩歌一共十二句,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着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雲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接下去“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爲特徵,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裏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徵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所以這幅圖的作用是烘托思鄉情感。

中間四句,“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是在前四句廣闊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徵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的作用是在結構上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最後四句,“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這幅圖的主角是“戍客”,戰士們望着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詩人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聯繫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邈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徵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後四句寫徵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

翻譯

巍巍天山,蒼茫雲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嘆,遠方的親人啊,你幾時能卸甲洗塵歸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