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平江縣南江鎮鳳凰山村,“90後”夫妻餘發富(前右)、李昌香(前左)經營一家露天吧。 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湖南日報記者 邢驍 唐俊

見習記者 周磊

53歲的湛沅標,常會回想起住在山上的日子,但回想並不等於懷念。在平江縣南江鎮鳳凰山村,他家曾是海拔最高的那一戶。

老婆在廣東打工,湛沅標在家種點稻穀小菜、養些雞,生活本還過得去。但隨着一雙兒女成長,家裏開始捉襟見肘。“花錢地方太多,集鎮又遠又難走,沒法出去打工。”他說。

山上的艱難,在兩年前畫上了句號。當地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讓湛沅標在內的335名村民,分批在村裏陡嶺、灰羅塝片和集鎮,安了新家。“房子很漂亮,內外都裝修好了。”湛沅標記得,搬家那段時間,安置點比鎮上商業街還熱鬧。

幕阜山脈山高林密,終年雲遮霧繞。9月5日一大早,藏在龐大山羣中的鳳凰山村,在陽光刺破雲霧後甦醒。給孩子做完早餐,湛沅標跟記者坐家門口聊天,手機不時響起。“催我去村裏茶園幹活呢。”他笑着說。

記者跟着湛沅標,趕往位於幽良山頂的茶園。

茶園離家有10多公里,但上山的路不再難走,從村口到山頂,全鋪上了瀝青路。茶園裏,自動噴淋系統在給有機茶樹澆水,7位村民戴着草帽,忙着採摘鮮葉。

2014年,大學畢業生李初莊返鄉,幫着父親創業,從村裏流轉1050畝山地,搞茶葉種植。一年後,父女倆成立湖南省幽吉茶業有限公司。湛沅標以自家4畝山地入股公司,還在兩年後進入茶園做事,有了一份穩定工作——茶園“除草師”,每天報酬180元。

邊走邊算賬,收入不只來自除草,還有每年土地分紅。2017年開始,縣政府還和茶企給特困村民提供產業分紅,湛沅標每年能拿到近600元。2018年,湛沅標家收入5萬多元,摘掉了貧困帽。這一年,鳳凰山村也從貧困村中出列。

臨近中午,音樂聲響起,“水秀”開始了——茶廠中央噴泉,隨着音樂節奏起舞。茶廠最高處,潺潺流水從碩大景觀茶壺嘴裏湧出。遠眺茶壺似浮空中,村民感嘆:“天壺!”

和政府一道,助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579戶2199人脫貧致富,李初莊不只種茶、產茶、賣茶,還搞“茶旅果”融合發展。上山瀝青路早通了,茶廠周邊的風光亭、遊步道等旅遊設施也已建好。上山沿線,有2公里映山紅,李初莊準備和村裏一起打造映山紅風光帶。3年多前種下的10餘萬株果樹,甜柿長勢喜人,車釐子、葡萄明年掛果……

李初莊還出資給周邊10戶居民免費裝修房子,做民宿、農家樂,明年投入使用。

在幽良山腳,當地政府也將幫助50多戶村民做民宿,擴大接待規模。

傍晚,天空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

站上風光亭,俯瞰鳳凰山村,鑲嵌在羣山中的2600餘畝鳳凰湖似一塊不規則的綠寶石,美輪美奐。

“你看,湖體上窄下寬,中部內縮,兩岸羣山綿延,像不像鳳凰振翅?”李初莊說。

當晚,李初莊準備前往北京,參加消費扶貧展會,把鳳羽、幕阜松針等好茶帶過去。

茶園裏,李初莊身影漸漸遠去。一幅貧困戶送的字畫浮現在記者腦中:“綠水養人潤物,青山蘊玉含金。”這字畫,就掛在李初莊房子裏。

■記者手記

“鳳凰”振翅

邢驍 周磊 唐俊

入夜,在鳳凰山村幽吉茶廠門口、村民湛還良家前一片空地上,村民陸續聚集。不一會,擠滿了人。

“90後”夫妻餘發富、李昌香支起燒烤攤,架起室外KTV設備,坨坨露天吧營業了。

“上個月下了5天雨,營業26天,賺了1萬多元。”餘發富嘿嘿一笑,“等攢下些錢,我還要在村裏搞個農莊。”一旁的李昌香拍了拍丈夫:“你靠譜不?”餘發富摸摸頭轉過身,夫妻相視而笑。

餘發富這話,村民楊業羣信。不遠處,她和丈夫馮騰芳也架起了攤位,丈夫正炒粉,炒得噴香。兩女一兒圍在攤位旁,吵着要喫魷魚須、豬耳朵。“我們沒餘家‘陣仗大’,上月才賺6000多元。”去年,夫妻倆買了一臺小車,停在兩層小洋樓下。

“唱得好,比原唱還溜!”現場響起一陣掌聲和歡呼聲。

“陪你直到星星不眨眼……”原來,爲了“帶氣氛”,餘發富夫妻手牽手,唱起了網絡紅曲《你莫走》。

“鳳凰于飛,翽翽其羽!”村支書王彪想到了《詩經》裏的名句。

馮騰芳要記者給他們照一張夫妻合影。楊業羣依偎着丈夫,笑得很甜。

在鳳凰山村,“鳳凰于飛”,何止於夫妻間。採訪湛沅標時,可能因以前日子太苦,說起新房子、新工作等,他幾次紅了眼眶。

人到中年,生活壓力太大,楊業羣帶着哭腔說:“如果沒有茶廠,要去外面打工,3個孩子,還有父母,誰照看?”

告別“老破小”,村裏建了新小學,而老師和孩子唸叨最多的就是駐村扶貧工作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