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這個名字,相信大多數的國人從小時起就知道我國在漢朝有這麼一個人物,這主要是因爲在我們現在的教材之中,匡衡的鑿壁借光是非常有名的,一般來說,在講這節課的時候,老師也會着重的向學子們說匡衡的這種學習的精神,讓我們向匡衡學習。而長大之後,可能也會有人比較好奇,那個匡衡後來怎麼樣了,他是否因爲這樣的學習態度而成爲了人生贏家了呢?

應該說如果我們從後來的匡衡人生軌跡來看,人家確實是成功了,因爲對於學業的執着,使得匡衡確實成爲了一名經學大師,連太子劉奭都尊他爲老師。當時有人評價匡衡“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意思是說聽匡衡解讀《詩經》能讓人放鬆下來,從這一方面,我們可見匡衡對《詩經》的瞭解程度有多深。

而在官場上匡衡也算是比較的順利,到了漢武帝時期,匡衡已經成爲了光祿大夫,這個位置在朝中的地位還是比較的高地,作爲讀書人來說,他也算是成功的典型了,到了後來的漢元帝之後,匡衡又成爲了丞相,爲百官之首,並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在漢朝時期,一旦封了侯爵都會獲得一定的土地,官能做到這樣的一個份上,我們能看到,那個小時候老師們讓我們學習的典範確實成功了,人家就是通過讀書做到的這一切。

但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之中,匡衡從官場上來說算是比較的成功,但是隨着位置的上升,匡衡也慢慢的變質了,他對於土地,金錢越來越看重了,當年他封爲樂安侯時因土地丈量官測量失誤多圈了很多土地,匡衡知道這件事,並沒有糾正對方,畢竟,這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情,爲什麼要多管呢。而且,後來對於朝中的一些不作爲的人,他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沒有看到!這也使得朝中很多人對於匡衡非常的意見。

到了漢成帝之後,匡衡的人生之路就開始往下去了,漢成帝對於此人是有一些意見的,但是念在他是三朝元老,又有一些文學上的貢獻,所以,在開始的時候,對於匡衡並沒有做什麼措施。後來匡衡又因爲土地的利益與他們發生了重大的矛盾,而朝中的很多的大臣因爲早就已經對匡衡不滿了,所以,正好借這樣的一個機會向漢成帝表示了不滿。

在這種情況之下,漢成帝下了決心將匡衡問罪,直接的免去了他的官職,而作爲匡衡來說,這次的打擊實在是有些太大了,自己被罷官之後,在家裏整天惶惶不可終日,最後生了重病,不久之後便歸天了。

所以,在筆者看來,匡衡這個人物應該是比較的矛盾的,一方面,他確實有令後人學習的地方,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位及人臣,確實不簡單,但是成功之後,匡衡從某種方面上來說,其實是沒有守住自己的初心,對於名利太過於的追逐了,而這也最終成爲毀了他的最重要的因素。

對於老師們來說,匡衡的前段人生自然值得拿來教育學生,但是他的人生的後半段確實不應該再講了,畢竟,這是與前段相矛盾的,而且人生的哲理也太深了些,對於少年學子來說,還是不要過早的接觸這種社會存在着的現實矛盾爲好,大家說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