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人類史上亙古不變的主旋律,戰爭促進了人類的進化、文明的革新和制度的變形。可這並不是說戰爭是好的,而是人類的一切都與這大大小小的戰爭有關。冷兵器時代,城池是文明重要的標誌和根基,也是安全的代名詞。城池所蘊含的防禦力量讓大多數人都感到放心,而人人居住的房屋正是城池的縮小版形態。冷兵器時代對應着熱武器時代,冷兵器時代有用的城池,在熱武器時代完全沒什麼用,還不如短時間內挖出的戰壕管用。

好比在古時候有着國家戰略力量之稱的騎兵,現代國家所擁有的騎兵,都不是用來作戰用,畢竟馬再快也快不過飛機汽車。觀看古代電影,發現戰爭中頻繁出現的場景便是:攻城拔寨,不打下這地方就不走了。讓人不禁好奇,冷兵器時代的城池一定要攻下,不能繞開嗎?看着電視場景和書籍記錄,迷迷糊糊地以爲的確如此,但還是感到奇怪,真要如此嗎?

爲什麼不繞開城池的五個理由

關於古代戰爭城池是不是一定要繞開的問題,其實大家心裏已經有答案,不過說不出完整的理由。城池繞不繞開從來不是硬性條件,不是非得這麼做不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和麾下軍隊來決定。總體而言,不繞開城池進行作戰的原因有五個:

其一,糧食問題

,人數越多的軍隊越依賴於糧草的補給,不管你人數再多運輸糧食和攜帶糧食都會帶來莫大的行軍作戰負擔,所以如果一支軍隊糧草不夠引發長時間飢餓,譁變潰散是必然,所以需要一座城市作爲糧食的提供地,需防禦的城池往往徵集完當地大部分的糧食剛好滿足軍隊的需要,就地在鄉鎮裏徵糧先不說能徵集到多少,那些百姓也不蠢,知道戰爭即將來臨肯定會把糧食細軟藏起來,或是帶到深山去。

其二,運輸問題

,若是繞開城池,之後再需要從後方運輸來糧食和其他物資,一定會經過這個未被打下的城池附近,糧食物資必然到不了自己手上,沒有城池作爲運糧的中轉地是極度危險的,從敵方城池附近送來糧食基本上是羊入虎口沒法跑。

其三,情報通訊

,古代信息的傳達沒現代這麼便捷,主要通過驛站和騎兵傳達情報消息,有人會說那飛鴿傳書呢,也不行嗎,當然不行,效果不佳也普及不了,所以控制城池意味着可以利用其下面的驛站,自己的騎兵傳遞消息不至於被人輕鬆知曉或攔截;不控制城池而繞過去,則會導致這支軍隊情報通訊能力,與後方失去聯繫,不能保證援軍的調度和糧食的運輸。

其四,夾擊問題

,城池中有一定數量的守軍,若是繞開前進野外遭遇其他敵軍或進攻城池,背後的敵軍襲來怎麼辦,兩面夾擊勝算有多少,即使是你穩操勝券,下面的士卒會怎麼想呢,這不是被敵人直接包餃子了嗎,還怎麼打。

其五,軍隊士氣完全無法保證

,前面四個問題一個不對就會讓士氣不斷跌落,直至谷底,這仗還能打嗎。繞開城池深入敵後是件輕鬆簡單的事,但是然後呢,你能聯繫到援軍嗎?你帶夠糧草了嗎?你能保證士氣始終高漲嗎?守軍出城兩面夾擊能應對好嗎?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不堪其擾。

最佳的案例:

太平天國北伐,一路戰無不勝,卻不佔領城池,最後即將兵臨北京城,已成一支被重重包圍的孤軍

,天京的洪秀全等人沒有及時派出援兵接應,或者是這支北伐軍在天京衆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直接覆滅了,完全預料到此事。

屬於朱棣的兵法和奇蹟

而這是不是意味着,冷兵器時代的城池一定要攻下,不能繞開呢?也不是,滿足繞開城池不攻打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不需要補給線和軍隊機動性強。這在古代只有騎兵能做到,而運用這一策略最成功的非永樂帝朱棣莫屬。燕王朱棣常年與蒙古軍作戰,騎兵的數量和質量相比較其他明軍有着絕對優勢。靖難之役從建文元年(1399年)打到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剛開始採取的是打天下的方法對付朱允炆,兩年多時間纔打下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別說是長江下面的南京了,勢力範圍連黃河都沒越過。

最後朱棣採取孤軍深入、繞開城池、直奔南京的做法,不到半年時間就在南京即位,成爲大明第三位正統皇帝。當然,這招不是一般人能學能用的:

燕軍抵達南京,城內的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

若不是有位高權重之人如此開門接應,朱棣此次靖難必敗無疑,燕軍絕對會被數十萬明軍重重包圍,再好的命也逃不出去。奈何啊,朱棣如有神助。

朱棣這是兵行險着,也是神來之筆。因此,冷兵器時代的城池不一定要攻下,可以選擇繞開,但要根據實際情況來。

一般來說是九死一生,成功需要一定運氣和奇蹟。

參考文獻:《明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