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在某种程度上,有时会使你的处境有利,但它无法改变你的健康状况或让别人爱你。——巴菲特

巴菲特是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人。

坐拥600亿美元的资产,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辈子没换房,至今住在小城奥马哈那所他于1958年花费31500美元买下的房子里。

享受过无数的美食大餐,他喜爱的食物依然是汉堡、可乐和薯条。拿麦当劳优惠券招待盖茨的事儿,更是成为一段知名轶事。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巴菲特的三个孩子们没有一个人子承父业,走巴菲特的金融之路,但是他们都成就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大女儿苏茜是热衷于慈善的家庭主妇,大儿子霍华德当上了农场主,小儿子彼得则成了名符其实的音乐家。

与父亲唯一相似的是,他们都继承了父亲骨子里帮助穷困者的信仰与承诺除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之外,都管理着一个慈善基金。巴菲特曾说,他家的信仰是“所有人都有同等的价值。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会伸手帮助那些资源有限的人。”

巴菲特从来不把孩子们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在内心深处尊重支持他们的人生选择,他也从来没有要求过自己的孩子必须成为企业家,而是让他们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巴菲特看来,如果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巴菲特常常这样忠告自己的孩子:

“因为只有当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即便是异常辛苦和劳作,你仍然可以在工作中享受乐趣,甚至有一种神圣感。”

当他那个30岁的儿子说自己喜欢种地,做出想当农民的选择时,一代股神巴菲特竟然这样回应他:我买地,租给你。

大儿子霍华德读书不在行,在中学就念得不轻松,进了大学之后,更是很辛苦。他先后念过3所大学,全部都辍学没毕业。霍华德说他“曾经想当一名律师,报考法律学院,结果念起来发现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工作后,霍华德曾反复尝试过很多职业,他当过建筑工人、停车场管理人、竞选过公职,折腾来折腾去,最终发现自己在干农活的时候最快乐。他认为农业是他天赋的职业,是值得为之一生奋斗的事业,因为“种地让他平静,让他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当决定选择农民这个职业时,霍华德已经30多岁了,而且有4个继女和一个即将出生的儿子要抚养,他想要买个农场,但缺少资金。

当他向自己的父亲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对于这一决定,巴菲特也感到非常吃惊,但他并没有马上表示反对,而是决定与孩子好好聊聊。

在一个夜晚,巴菲特放下所有的工作,在宽容松的氛围中,与霍华德开启了一次长谈。坦诚的交流中,父子俩彼此相互了解了更多。原来霍华德自小就羡慕那种田园生活,希望在一片土地上播种,希望当上自由自在的农场主。巴菲特从儿子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梦想,想想年轻时也曾经是这么热情追求过,自己便放弃了开始说服儿子的想法,转而决定支持儿子。

但巴菲特不想给儿子一大笔钱,尽管他有这个能力,他想让霍华德凭自己的能力去闯出一番天地。巴菲特花了28万美元买下400英亩的农田,然后将土地租给儿子,租金为地价的5%加上一定比例的农场总收入。费用须按期交纳,否则土地立刻收回。

霍华德说做就做,他租来了父亲的土地,卖掉了祖父给他的股票,买了一台推土机,开始了他的“农庄梦”。霍华德的农业天赋很快显示出来,在她的辛勤打理下,农庄也很快盈利了。除了打理自己的农庄,霍华德还多次远赴非洲,默默参与一场全球对抗饥饿的战争。他最雄心勃勃的计划是让非洲农民能够免费使用抗旱玉米生物科技。

霍华德后来在非洲艰苦的生活方式,连巴菲特都感叹:“我受不了那种生活。”后来霍华德把自己在非洲的艰苦经历与感受写进了《40个机会:在饥饿的世界寻找机会》,成为一本畅销书。

在巴菲特的教育观念里要想让孩子一生过得灿烂和充实,就必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自己小儿子彼得的新书《做你自己》里,巴菲特主动做序:“彼得的人生全凭他自己打造。他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个人财富或荣耀,而是对广阔世界所做的贡献。”

比起财富,巴菲特更看重的是:孩子对知识的尊重,对朋友的选择,对健康的珍视,对时间的合理利用,以及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三个孩子从父亲身上得到的人生哲学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做你自己,做独一无二的自己。除了教会孩子“独立”与“热爱”,更难得是,巴菲特还把“慈善”精神传承给了自己的三个孩子。

现年90岁的巴菲特慈善捐赠累计370亿美元,并计划将99%的个人财富用于慈善事业。有人问巴菲特:“您把大部分财富都捐出去了,您给孩子留下什么呢?”

巴菲特这样回答:

“亿万财富并不能给人带来多少能力和成长,反而会消磨人的激情和理想。我已经把最珍贵的财富——乐观、自信、勇敢、勤于思考的性格给了我的子女。”

巴菲特想给子女一些的财富,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资金一展抱负。但又不“想让子女们有太多的财富,让他们觉得自己有条件一事无成 。”一些财富是多少,身价几百亿的巴菲特说“如果有个合适的数字,我觉得是几十万吧”。

巴菲特为三个孩子都设立了慈善基金,他们各自都掌管着一个资金规模高达10亿美元的慈善基金。每个基金会定期收到1亿至1.5亿美元。除了必须被用于慈善用途之外,这些赠款几乎不附带任何条件。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是金钱?是名誉?是地位?在巴菲特看来,精神的富足才是此生最大的财富。

巴菲特希望自己的子女们有一颗慈爱的心,眼睛不能只盯在钱上,而要多做慈善事业。在写给子女的一封信中,巴菲特简单而直接地说“我相信你们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合理地使用这些钱。”

巴菲特的大儿子霍华德对农业、环保、公共事业情有独钟,他的基金会主要关注非洲的生态环境与粮食问题;小儿子皮特的基金会则注重于帮助救助发展中国家女孩,致力于成立保护女孩计划,防止当地的女孩受到暴力侵害;而大女儿苏茜则利用父亲给的10亿美元基金在家乡奥马哈建立基金会,该基金会的重点援助对象是当地的学校和教育系统。

父母给予自己最重要的帮助不是金钱,而是对每个孩子的爱和充分尊重。巴菲特的小儿子彼特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其实,大多数的人生恩赐都与金钱无关。这些恩赐包括父母的关爱、亲密的邻里关系以及温暖人心的友谊。而当初父母灌注给我们的价值观,才是最稳定的货币。”

作为一名亿万富翁的子女,这三个孩子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不是如何依赖父母,也不是为了父亲的财产展开尔虞我诈的争夺,而是人生的意义在于怀有爱心、用慈善的方式帮助他人。

同样是富豪,巴菲特的教子观念确实值得中国人学习。大部分有钱人只富不贵,总是生怕孩子以后会吃苦,总想把自己最好的留给孩子,太缺格局和胸怀,因此也逃不过“富不过三代”的命运。

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老巴菲特最睿智的一件事是,教会子女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放手,给他们自由。巴菲特对子女的10条忠告,值得所有父母看一看:

1、吃苦,让人一生受益。2、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3、思考在先,行动在后。4、学会感恩。5、不要痴迷于财富。6、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7、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8、好习惯成就好人生。9、收获,需要耐心等待。10、责任重于一切。

《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是巴菲特传授给儿女们的人生智慧与生命精华。就算成年人看了,也有巨大的收获。将这些忠告和理念,潜移默化地慢慢地传授给我们自己的儿女,也希望他们能够“站在巨人的智慧的肩膀上”,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只要花36元,一顿午饭的钱,就可以将巴菲特的展现自我、教养子女以及为人处世的极简智慧带回家,成为传家之宝。

记住:留给儿女最珍贵的东西,可能不是你认为的金钱与固定资产,而是把选择权还给孩子,把自由与快乐留给孩子,把自己的精神生命传承给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