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在某種程度上,有時會使你的處境有利,但它無法改變你的健康狀況或讓別人愛你。——巴菲特

巴菲特是個令人不可思議的人。

坐擁600億美元的資產,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一輩子沒換房,至今住在小城奧馬哈那所他於1958年花費31500美元買下的房子裏。

享受過無數的美食大餐,他喜愛的食物依然是漢堡、可樂和薯條。拿麥當勞優惠券招待蓋茨的事兒,更是成爲一段知名軼事。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巴菲特的三個孩子們沒有一個人子承父業,走巴菲特的金融之路,但是他們都成就了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大女兒蘇茜是熱衷於慈善的家庭主婦,大兒子霍華德當上了農場主,小兒子彼得則成了名符其實的音樂家。

與父親唯一相似的是,他們都繼承了父親骨子裏幫助窮困者的信仰與承諾除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之外,都管理着一個慈善基金。巴菲特曾說,他家的信仰是“所有人都有同等的價值。一旦你認識到這一點,自然會伸手幫助那些資源有限的人。”

巴菲特從來不把孩子們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而是在內心深處尊重支持他們的人生選擇,他也從來沒有要求過自己的孩子必須成爲企業家,而是讓他們選擇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巴菲特看來,如果視工作爲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視工作爲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巴菲特常常這樣忠告自己的孩子:

“因爲只有當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時,即便是異常辛苦和勞作,你仍然可以在工作中享受樂趣,甚至有一種神聖感。”

當他那個30歲的兒子說自己喜歡種地,做出想當農民的選擇時,一代股神巴菲特竟然這樣回應他:我買地,租給你。

大兒子霍華德讀書不在行,在中學就唸得不輕鬆,進了大學之後,更是很辛苦。他先後念過3所大學,全部都輟學沒畢業。霍華德說他“曾經想當一名律師,報考法律學院,結果念起來發現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

工作後,霍華德曾反覆嘗試過很多職業,他當過建築工人、停車場管理人、競選過公職,折騰來折騰去,最終發現自己在幹農活的時候最快樂。他認爲農業是他天賦的職業,是值得爲之一生奮鬥的事業,因爲“種地讓他平靜,讓他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當決定選擇農民這個職業時,霍華德已經30多歲了,而且有4個繼女和一個即將出生的兒子要撫養,他想要買個農場,但缺少資金。

當他向自己的父親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時,對於這一決定,巴菲特也感到非常喫驚,但他並沒有馬上表示反對,而是決定與孩子好好聊聊。

在一個夜晚,巴菲特放下所有的工作,在寬容松的氛圍中,與霍華德開啓了一次長談。坦誠的交流中,父子倆彼此相互瞭解了更多。原來霍華德自小就羨慕那種田園生活,希望在一片土地上播種,希望當上自由自在的農場主。巴菲特從兒子的眼神裏看到了一個年輕人的夢想,想想年輕時也曾經是這麼熱情追求過,自己便放棄了開始說服兒子的想法,轉而決定支持兒子。

但巴菲特不想給兒子一大筆錢,儘管他有這個能力,他想讓霍華德憑自己的能力去闖出一番天地。巴菲特花了28萬美元買下400英畝的農田,然後將土地租給兒子,租金爲地價的5%加上一定比例的農場總收入。費用須按期交納,否則土地立刻收回。

霍華德說做就做,他租來了父親的土地,賣掉了祖父給他的股票,買了一臺推土機,開始了他的“農莊夢”。霍華德的農業天賦很快顯示出來,在她的辛勤打理下,農莊也很快盈利了。除了打理自己的農莊,霍華德還多次遠赴非洲,默默參與一場全球對抗飢餓的戰爭。他最雄心勃勃的計劃是讓非洲農民能夠免費使用抗旱玉米生物科技。

霍華德後來在非洲艱苦的生活方式,連巴菲特都感嘆:“我受不了那種生活。”後來霍華德把自己在非洲的艱苦經歷與感受寫進了《40個機會:在飢餓的世界尋找機會》,成爲一本暢銷書。

在巴菲特的教育觀念裏要想讓孩子一生過得燦爛和充實,就必須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在自己小兒子彼得的新書《做你自己》裏,巴菲特主動做序:“彼得的人生全憑他自己打造。他衡量成功的標準,不是個人財富或榮耀,而是對廣闊世界所做的貢獻。”

比起財富,巴菲特更看重的是:孩子對知識的尊重,對朋友的選擇,對健康的珍視,對時間的合理利用,以及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三個孩子從父親身上得到的人生哲學是:人一生最大的財富,就是做你自己,做獨一無二的自己。除了教會孩子“獨立”與“熱愛”,更難得是,巴菲特還把“慈善”精神傳承給了自己的三個孩子。

現年90歲的巴菲特慈善捐贈累計370億美元,並計劃將99%的個人財富用於慈善事業。有人問巴菲特:“您把大部分財富都捐出去了,您給孩子留下什麼呢?”

巴菲特這樣回答:

“億萬財富並不能給人帶來多少能力和成長,反而會消磨人的激情和理想。我已經把最珍貴的財富——樂觀、自信、勇敢、勤于思考的性格給了我的子女。”

巴菲特想給子女一些的財富,讓他們覺得自己有資金一展抱負。但又不“想讓子女們有太多的財富,讓他們覺得自己有條件一事無成 。”一些財富是多少,身價幾百億的巴菲特說“如果有個合適的數字,我覺得是幾十萬吧”。

巴菲特爲三個孩子都設立了慈善基金,他們各自都掌管着一個資金規模高達10億美元的慈善基金。每個基金會定期收到1億至1.5億美元。除了必須被用於慈善用途之外,這些贈款幾乎不附帶任何條件。

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財富?是金錢?是名譽?是地位?在巴菲特看來,精神的富足纔是此生最大的財富。

巴菲特希望自己的子女們有一顆慈愛的心,眼睛不能只盯在錢上,而要多做慈善事業。在寫給子女的一封信中,巴菲特簡單而直接地說“我相信你們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合理地使用這些錢。”

巴菲特的大兒子霍華德對農業、環保、公共事業情有獨鍾,他的基金會主要關注非洲的生態環境與糧食問題;小兒子皮特的基金會則注重於幫助救助發展中國家女孩,致力於成立保護女孩計劃,防止當地的女孩受到暴力侵害;而大女兒蘇茜則利用父親給的10億美元基金在家鄉奧馬哈建立基金會,該基金會的重點援助對象是當地的學校和教育系統。

父母給予自己最重要的幫助不是金錢,而是對每個孩子的愛和充分尊重。巴菲特的小兒子彼特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其實,大多數的人生恩賜都與金錢無關。這些恩賜包括父母的關愛、親密的鄰里關係以及溫暖人心的友誼。而當初父母灌注給我們的價值觀,纔是最穩定的貨幣。”

作爲一名億萬富翁的子女,這三個孩子從父親身上學到的不是如何依賴父母,也不是爲了父親的財產展開爾虞我詐的爭奪,而是人生的意義在於懷有愛心、用慈善的方式幫助他人。

同樣是富豪,巴菲特的教子觀念確實值得中國人學習。大部分有錢人只富不貴,總是生怕孩子以後會喫苦,總想把自己最好的留給孩子,太缺格局和胸懷,因此也逃不過“富不過三代”的命運。

在培養孩子這件事上,老巴菲特最睿智的一件事是,教會子女如何和這個世界相處,放手,給他們自由。巴菲特對子女的10條忠告,值得所有父母看一看:

1、喫苦,讓人一生受益。2、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3、思考在先,行動在後。4、學會感恩。5、不要癡迷於財富。6、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7、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8、好習慣成就好人生。9、收穫,需要耐心等待。10、責任重於一切。

《巴菲特給兒女的一生忠告》,是巴菲特傳授給兒女們的人生智慧與生命精華。就算成年人看了,也有巨大的收穫。將這些忠告和理念,潛移默化地慢慢地傳授給我們自己的兒女,也希望他們能夠“站在巨人的智慧的肩膀上”,成爲一個“獨一無二的我”。

只要花36元,一頓午飯的錢,就可以將巴菲特的展現自我、教養子女以及爲人處世的極簡智慧帶回家,成爲傳家之寶。

記住:留給兒女最珍貴的東西,可能不是你認爲的金錢與固定資產,而是把選擇權還給孩子,把自由與快樂留給孩子,把自己的精神生命傳承給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