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縱觀千年歷史

小編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故事,到最後那個賣矛和盾的人也沒有說出到底是他的矛厲害,還是他的盾厲害。今天小編就想和大家聊一聊矛和盾的故事,事實上,古代的弓箭根本就射不穿盾牌,那麼爲何打仗時士兵還要瘋狂地射盾?其實原因很簡單,聽小編向你細細說來。

弓箭的一個大作用是爲了射殺騎兵,抵禦騎兵的衝擊,因爲騎兵衝擊過程中是沒有盾牌的保護的,很容易被射傷。由於在宋朝時期,主要威脅來自於北面的匈奴,而匈奴主要是靠騎兵來進行攻擊的,所以宋朝時期,軍隊裏配備了大量的弓箭手,而馬步軍中百分之八十多的士兵都能使用弓箭。因此宋朝成爲了弓箭出現以來發展第一個高潮期。

除了能對騎兵進行有效殺傷,事實上,弓箭對手持盾牌的步兵並沒有很大的殺傷力。這是因爲在同一時期,弓箭的發展和盾牌的發展是同步的,如果弓箭是木製的,那麼盾牌就也是木製的,如果弓箭是鐵製的,那麼盾牌也就是鐵質的,弓箭與盾牌二者材質相同,自然不可能造成很大的殺傷力,古代弓箭是射不穿盾牌的。

因此,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由於盾牌和身上盔甲的保護作用,很少有人會因爲弓箭而一下被殺害,大多是受一點小傷,如果有人因爲弓箭而死亡,那最大的可能性還是因爲傷後的破傷風,而不是弓箭的直接傷害。

儘管古代人也發現了這一事實,爲什麼他們還是會放箭呢,甚至在戰爭中會組建箭陣,不停歇地瘋狂向地方陣地射箭?難道他們是愚蠢嗎?

當然不是的,他們放箭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爲了殺害地方戰士,而是爲了削弱地方戰鬥力和阻止地方軍陣向前推進。在放箭過程中,敵方將領爲了保護自己的士兵,肯定會下令讓前方的士兵全部拿起盾牌保護自己,而一旦拿起了盾牌,軍陣就無法繼續向前,就算冒着箭雨繼續前進,速度也要比之前慢得多。

而盾牌也不是完全防禦滿分的,在盾牌之間會有不小的空隙,有些箭就會進入空襲,對士兵造成傷害,雖然都是一些耳、小腿、胳膊、面部等軟肋部位的小傷,但也會削弱戰鬥力,而一點戰鬥力的削弱在戰場上也是致命的。

由此可見,即使是在古代冷兵器戰爭時代,古人對戰爭戰術也是有了很深的研究,雖然說這些戰術在如今已經再也用不到了,但是其中的思想與道理還是值得我們去敬佩,去深思,去利用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