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與才幹

陳平不是漢初三傑之一,卻有不下三傑之能。古人對道德品行方面的重視遠在才能之上,素有

“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纔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

的說法,《資治通鑑》一書中寫到智氏的滅亡,司馬光專門成系統的提了德行與才能這件事: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他還說古代那些亂臣奸佞、敗家逆子,全部是些纔有餘而德不足的,最終導致了家國敗亡。其實這體現了大部分封建統治者的人才標準:

德先行,才後至,重德輕才

。這樣說也沒錯,但這是某些時候,或者是太平之世所選擇的方法,並不符合亂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陳平在史書中應該算是德行遠不如其才能的歷史人物。陳平出生在陽武戶牖鄉(今河南省原陽縣東北)一個不怎麼富裕的家庭,甚至連不怎麼富裕都說不上,而是十分貧困;家徒四壁的陳平喜歡讀書,喜歡黃帝和老子的學說,這爲他後來的爲人處世和治國理政的風格做了引子。陳平一次被推舉爲社廟中的社宰,主持祭社神爲大家分肉。陳平把肉分得十分公平,每個人都很滿意,稱讚他:

善,陳孺子之爲宰!

陳平既因爲自己辦事得到別人誇讚而高興,又因爲憂心未來而感到迷茫不自信,便定下一個目標夢想:

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赤身裸體保身

哎,要是有一天我陳平能執宰天下,也是會像這次分肉一樣公平。這個目標夢想實現與否,沒人知道,得問陳平本人,他雖然貴爲宰相宰執天下,卻政績和作爲不顯,也沒有什麼事蹟記錄表明陳平的公平。話說在陳平逃奔到漢王劉邦處前,經歷了

“脫衣明身”

的過程。陳平在項羽處過得很不開心,慘遭殺身之禍,遂留下項羽賞賜的黃金和官印,孤身一人帶着寶劍從小路跑了。陳平尋劉邦的途中,需要渡過黃河。

當時船上只有陳平和船伕兩人,再無其他人。船伕看陳平高大魁梧、相貌超羣、氣宇不凡、手持寶劍,猜測他是哪路諸侯的逃亡將領,身上肯定藏有金銀珠寶等值錢東西,時不時盯着陳平看,只待到河中央就動手。陳平也是人精,看船伕眼露精光盯着自己身上看,肯定不是什麼好主意。

渡河,船人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亡將,要中當有金玉寶器,目之,欲殺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無有,乃止。

陳平不是什麼猛將,就有些三腳貓的功夫,旱鴨子的他在這船上,實力更是十不存三四,因而非常惶恐不安。最後陳平選擇將身上的衣服褲子全部脫下丟在一旁,讓船伕看到自己身上赤條條的什麼都沒有,攜帶的東西里也沒有他想要的東西。船伕看到後興致缺缺,這纔沒有下手。而陳平呢,光溜溜地幫助船伕乘船呢。這件事上陳平主要喫了長得好看的虧,船伕覺得他好欺負,而且陳平有能力即使殺了船伕,也沒本事乘船靠岸啊。

貪圖賄賂、私通嫂嫂、兩叛諸侯是真的?

到修武投靠漢軍面見劉邦後,直接讓他做都尉和參乘過了段日子,又榮升爲副將監視全軍,其榮寵引起許多軍中老將不滿:

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與同載,反使監護軍長者!

劉邦也是妙人,沒回答這件事,而是更加厚待陳平了。之後周勃、灌嬰等軍中宿將都找到劉邦,異口同聲地闡述:

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原王察之。

司馬遷老先生用詆譭形容老將們的說辭,說明他認爲陳平沒樊噲等人說的那麼差。陳平是美男子,但未必是個有用的人,我聽說他在家裏就私通嫂嫂,而且還叛變逃亡了魏王和楚王兩位諸侯,來我漢軍爲將卻是接受下面軍官們的好處,以給錢的多少來給軍官們評定待遇,這是大奸臣啊,大王明察。天天被人這樣唸叨,劉邦也開始懷疑起來,先是找來保舉陳平的魏無知詢問,魏無知直接說:你只需要關心他對國家和戰爭有無益處,

且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其他的缺點何必要在意呢。

看重其才,忽視其他

劉邦對這番話不是很滿意,便再找到陳平來詢問,陳平先是指出魏王和楚王的不足,因仰慕你漢王纔來投奔的,賄賂我的確收下了,但是我空身而來很窮啊,如果我提出的計謀不好你不採用,那我將那些還在的錢財全部交出來,自己回家。總結起來什麼意思呢,

其一

,我陳平是因爲那兩位不夠賢明我纔來投奔你劉邦的;

其二

,陳平的確是收了賄賂,但陳平是有理由的;

其三

,私通嫂嫂一事陳平沒有正面和積極的回應,要麼是不屑回應,要麼是確有其事不想說。

反正無論如何,劉邦就是重用了陳平,不管他貪圖賄賂、私通嫂嫂、兩叛諸侯等事,只要他能爲自己出謀劃策、爲戰爭勝利提供幫助即可。其實這就體現了劉邦用人的一個特點:

用才

。什麼裙帶關係,什麼道德高尚,這些都不如才能出衆來的實際,基本上那些從項羽等諸侯處投奔來的能人,劉邦都能妥當安排和任用,這就是劉邦最過人之處。現在是打仗,會辦事可比品行不端重要。可以說這是最實際的唯纔是舉了。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