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中廚餘垃圾減半背後的故事

“分內責任,分出美麗”北京五中垃圾分類行動分享會活動現場

“想要真正改變環境,需要每個人提升環保意識並積極行動。我們從校園走進社區,努力將環保社的輻射作用越推越廣。”今天,全市中小學實現全員返校開學,北京五中自然之子環保社的同學們以“分內責任,分出美麗——垃圾分類行動分享會”迎接這個特殊的開學日,並開啓北京市新學年線下生態環境教育進課堂的第一課。

環保社成立於2012年,熱愛自然、崇尚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體社員的使命和責任。環保社先後組織了筷子運動、新年減卡、換綠、探訪麋鹿等校內外活動。在全體社員的努力下,今年環保社在北京市第三屆“我是環保明星”評選活動中獲得“環保明星”十佳集體榮譽稱號,社員線雯萱、任燕清等同學在北京市中學生社會實踐挑戰賽中榮獲社會參與類二等獎,指導教師董雁獲得生態環境部辦公廳、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的“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2020年“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願者”稱號。

徐奕然分享垃圾分類進社區活動

“我覺得我們社團做的這些活動雖然影響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人,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微小的影響也可以星火燎原,每個人能做到的事雖然都微不足道,但卻都是必不可少的”。徐奕然在不久前的朝陽區光熙門北里北社區垃圾分類推廣活動中負責觀影環節,爲了找到具有典型性的內容,給居民帶來最佳的觀看效果,她反反覆覆將《塑料海洋》紀錄片看了好幾遍,並精挑細選了幾個片段。她說:“我以前覺得塑料帶來的危害還沒有這麼誇張,現在瞭解到隨手丟棄的塑料垃圾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並兜兜轉轉回到我們自己身邊,甚至是食物中。”

董雁老師是實踐垃圾分類15年的志願者,家裏的塑料瓶、塑料膜、綜合紙、複合牛奶包裝、快遞包裝等都被她帶到學校分類收集,用行動詮釋着“綠色生活”的理念。今年3月3日,她帶領着自然之子環保社召開了2020非常綠色論壇,用一個月的時間,組織了三個分論壇。54名高一、高二年級的班級代表參加論壇的每日分享、集體討論和班級實踐行動,影響輻射到全班每個同學、他們的家庭及五中教育集團的成員校。“我們從寒假到暑假一直致力於如何紮實推進垃圾分類,希望從垃圾分類的親身參與,提高每個人的環保意識,促進每個人開始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活動現場,五中食堂小孫師傅體會更深,“自從上學期以來,咱們學校做了很多工作一直在大力推動光盤行動,效果也很顯著,廚餘垃圾的量在逐步減少,原先大半桶,現在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桶,在這裏也得感謝師生們做的努力。”五中實行自助餐制,鼓勵學生按量取食;遇有多餘的飯菜,會先放在保鮮庫,等師生用餐完畢,食堂師傅們加熱後再喫。“油桶、醋壺、醬油瓶等,清洗、晾乾後和紙箱子用專用袋子收集。”

分享會上,老師和同學們暢所欲言,數學組的老師們在垃圾分類的過程中“精打細算”,不僅把塑料瓶、綜合紙、酸奶罐等分類,還計算出他們每個月的“垃圾分類銀行明細單”,摺合成節約的能源和資源數據。

數學組孟潔老師分享“垃圾分類銀行明細單”

據悉,爲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提高公衆環境意識,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自2018年起努力推動生態環境教育走進中小學課堂工作。每個開學季、六五環境日向學生講授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主題生態環保課,截至目前已覆蓋全市100餘所中小學。在生態環保課程走進校園、走進教室的基礎上,帶領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走進各個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和環保設施開放單位。

作者:劉敬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