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請田

《孫子兵法》中說:“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意思是說戰爭要善於掌握主動權,能夠支配對手的行動而不被對手所支配。在軍事上這一點最常見戰術叫“圍點打援”,攻其必救,然後伺機殲滅援軍,以順利達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目的。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就是典型的成功“致人”的案例。在現實生活中這一原則同樣很有指導意義,比如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命名將王翦(jiǎn)爲帥,以傾舉國之力伐楚,王翦幾乎帶走秦國所有的精銳部隊。

王翦深知嬴政多疑,自己手握重兵,難免成爲秦王的心病,稍有不慎就會身敗名裂。爲了打消嬴政的猜忌之心,王翦一開始就以自己年邁爲由,故意要求秦王多多賞賜良田美宅、金銀珠寶,否則不願出兵,秦王自然答應。出兵以後,王翦在征途中先後分派五批使者回到秦都向秦王請求賞賜。連副將蒙恬都看不過去了,嘲笑王翦說:“老將軍乞討請求,要這要那,是不是太過分了?”王翦見左右無人,就悄聲對蒙恬說:“蒙將軍誤會了。大王向來多疑,不專信臣子,這次幾乎把全國兵力都交給了我,我左一次右一次求取田宅,是爲了讓大王知道我想得到的不過是些許小事,好讓他不對我產生猜疑之心!”蒙恬聽了恍然大悟,不住地點頭,心中對老將王翦的周密考慮佩服得五體投地。王翦的做法就是“致人而不致於人”。

實際上王翦的例子也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世間萬物的矛盾性。王翦如果確實是一個貪財好利之人,那麼可以想見,在古代那種人治的社會,他大體上應該是一個沒有原則,見風使舵、曲意迎逢之人,這種人能夠率領千軍萬馬嗎?我們很難想象一個貪生怕死的人能夠在戰場上一往無前。可是明明就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爲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卻必須表現的斤斤計較、見錢眼開,又不得不讓人唏噓感嘆,我想這也是人生無奈的一種吧。

我們講了那麼多歷史人物,無非是爲學習古人爲人處世的智慧,其實智慧歸根結底,只有一個來源,那就是清靜心。道家《清靜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靜之心首先在於“清”,就是淡泊無慾,無欲則剛,無所求,則沒有弱點,就不會“致於人”,這是一個人內在外在強大的根本;心有了“清”,自然就會“靜”,有道是“嗜慾深者天機淺”,爲什麼呢?就是因爲一個人一旦嗜慾太深,就免不了整日勞心費神、四處索求,當一個人的內心躁動不安的時候,煩惱必然就多,心亂了斷然是生不起智慧的,這跟人聰不聰明沒關係。人生應該有方向,但不應該有執著;人生要有堅持,但不應該固執。

如何去把握這個尺度呢?那就是我們曾經講過的,凡是“法理通”的東西,我們就應該堅持。首先是是非,大是大非是必須堅守的,這不叫執著;其次是對錯,人生中、生活中的對與錯有時候不好判斷,但是我們又必須作出選擇,那麼怎麼判斷一個選擇是對是錯呢?我們不能從所謂的看得見的結果上來判斷,一定要從法理上來判斷,法理通就是要合理合情,一個是符合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一個是符合人性人情,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爲什麼不能從看得見的結果上來判斷對錯呢?因爲注重結果總是容易導致人的短視行爲。人們往往因爲做一件事情一時沒有結果就放棄,卻忘記了堅持下去會有非常大的成果;人們也常常因爲一件事情會有巨大的效益或者利益就趨之若鶩,殊不知急功近利只不過是給未來埋下更大的隱患,你所得到的利益遠不足以彌補將來的損失。所以就事情本身來看,永遠都是看不清楚的,只有越過表象,從事物內在的發展規律上看,纔會真正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也才能真正贏得最好的結果。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