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车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好看的影片”之一。

在豆瓣,8.8万人给它打分8.7。

荣获柏林影展1998年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银熊奖,

1998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以及199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女主角提名。

这么开篇,我不免又落入了俗套,企图用获奖证明此片的成就。然而获奖并不能说明什么,一定要看过才知道到底好在哪里。我想让你知道的是,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

说它难得,一是极少有机会看到巴西电影,二是极少有机会看到这么有思想的电影。

巴西电影《中央车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评人誉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人们对于这部影片的评语是:《中央车站》的不平凡处在于,它是这样一部片子:当它触及到你的内心的时候,它在与你的大脑对话。

里约热内卢,南半球最大的都市。中央车站,罪恶天堂,文盲众多。

片头的一个情节令我震惊,一个青年偷窃了一件小东西,被人追到后当场枪杀,而人们似乎早已习以为常。

有位叫多拉的老妇人,大家叫她多娜夫人,她摆着一个小摊子,代人写信谋生。专为来来往往、目不识丁的旅客代写家书。写一封信收1块钱,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1块。

经她寄出的信大多有去无回,一部分原因是写信者所寄非人,一部分原因是邮政系统相当糟糕,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多拉夫人,凡是她认为收不到回信的信件,不必浪费邮费,一律一撕了之。

每一天,她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向她倾诉着自己的希望,并相信她能把这些希望带给不同的对象:爱人、亲人、朋友、甚至是天主……

可是她把这些希望写成信,却很少寄出——有人在乎吗,希望又在哪儿?她想。

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约书亚的男孩儿进入了她的生活。

约书亚就是那个孤儿,他在车站流浪,想去远方找父亲。母亲死前,曾请多拉夫人写信给那个不靠谱的父亲。摆在多拉夫人面前有两个选择,首先是漠视孤儿的存在。

她起初就是这样做的,黑帮老大提出把孤儿卖给福利院,据说福利院暗地里从事买卖人体器官的勾搭。

她接过赃款,瞬间两眼放光。那时,她不顾男孩死活,只知道迫不及待地数钱…

是的,多拉夫人伙同黑帮老大把孤儿卖了,买了一台新电视,而后她又违不过良心的谴责,回身又把孤儿救了。为了这点良心的慰安,她被黑帮老大追杀,再也不能在中央车站代人写信。现在她只有一个选择:带孤儿上路,寻找他未曾谋面的父亲。

故事从这里启程,多娜夫人带着孤儿约书亚寻找他的父亲木匠耶稣。

《圣经》里的耶稣也是木匠,心灵手巧,会打制各种家具,和约书亚口中的父亲如出一辙。

电影前半段,很多人会怀疑父亲是否真的存在?

这个父亲,是不是因为母亲安娜面对儿子的疑问,随口从《圣经》编出的拙劣谎言?

他们此行能否找到耶稣呢?抵达目的之前,一切都是问号。

导演沃尔特萨勒斯(Walter Salles)是巴西杰出的纪录片和故事片导演,他素以探讨“放逐与寻找自我认同”的主题而著称于世界影坛。

在选角的时候,沃尔特挑选了很多艺校里的学生,但都不够满意。

直到碰到了擦鞋为生的文尼西斯。

他恳求:就算您不需要擦鞋,能不能借点钱,我一天没吃东西了,我保证一周后还您…

导演随手掏出几枚硬币,就把这事儿忘了。谁知道,半个月后,这个小男孩在街头叫住他,真的把钱还了回来。

沃尔特再次端详面前的小男孩,忽然发现他很符合自己脑海中构想的小男孩主人公的角色形象。

沃尔特把几枚硬币塞进小男孩衣兜里:“这点零钱是我诚心诚意给你的,就不用还了。”沃尔特神秘的一笑,又说,“明天你到市中心的影业公司导演办公室来找我,我会给你一个很大的惊喜。”第二天一大早,门卫就告诉沃尔特,说外面来了一大群孩子。他诧异的出去一看,就见那个小男孩兴奋的跑过来,一脸天真的说:“先生,这些孩子都是同我一样没有父母的流浪孩子,他们也渴望有惊喜!”

沃尔特真没想到一个穷困流浪的孩子竟会有一颗如此善良的心!通过反复观察和筛选,沃尔特发现在这些孩子中,确实有几个比小男孩更机灵,更适合出演剧本中的小主人公,但他最后还是只把小男孩留了下来,并且在录用合同的免试原因一栏中只写了这样几个字:善良无须考核!因为他觉的他很善良,在自己面临困境的时候,却把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希望,无私的分享给别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善良啊!而电影中的孩子,正是这样一个善良、博大、无私的人。

这个小男孩叫文尼斯基。在沃尔特的执导下,文尼斯基在剧中成功扮演了小男孩主人公的角色。

有一张《中央车站》的海报是这样介绍这部影片的:“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家园。”

前两者在表层情节上就可以找到,而后者就要结合巴西的社会现实了。

正像本片导演所说:随着工业化造成的人口的流动,近30年来没有一个国家像巴西这样经受了这么多痛苦的改变。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失败的经济计划使80多万青年背井离乡,由此引起的社会动荡和人们心理的失衡可想而知。这一失衡的社会带给人们的感受是痛苦的。人们渴望在现实和传统中去寻找一个支点。

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朵拉带着约书亚,进行的是一次前往贫穷而古老的巴西的旅行。

他们常常要坐上一天一夜的长途车,沿途,经过的,是没有沥青和路牌的路…

只有荒芜的巴西乡村,沙漠化的村庄,朝拜的人群,沧桑坚定的歌声,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哀伤,无助,然后惯性的追寻...

影片就试图给出一个答案:只有挖掘出藏在内心深处的“善”与“美”,让这个社会充满这人情和人性,才能重建起美好的精神家园。

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圣迹也一直在提醒人们:巴西是一个为上帝所许诺的圣地,它是一定可以复兴的!

比如,朵拉在路上碰到的司机,在他的车头和车尾,分别印着:“与上帝同在”,“我主宰我的命运”…

女主角菲南妲蒙坦纳葛罗(饰朵拉)被公认为“巴西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是第一个也是唯一被奥斯卡提名的巴西女演员。

在这部电影中,这位既不年轻又不貌美的女演员向我们展示了不凡的演技,她的眼神和形体处理得恰到好处,而她对于人物内心的把握,深刻而富有层次,影片结束了,她的银幕形象却开始了在我们记忆中的驻扎。

这趟旅程不仅是孤儿约书亚寻找父亲的过程,也是他寻找家园的归程,嘈杂拥挤的中央车站是迷失的人间,充满堕落,多拉夫人多年身处其中,学会了一身尘埃里打滚的生存本领,直到约书亚的出现,领她走出人间、走向天国。

一开始,两人总是争争吵吵,朵拉骂约书亚是个“让人讨厌的坏孩子。

而约书亚则回敬朵拉是个“不抹口红,面目可憎的老太婆”……

然而随着长途汽车奔驰在广袤的巴西大地上,约书亚与朵拉之间的感情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约书亚不再憎恶这个凶恶的婆婆,而朵拉也逐渐寻回了她淡忘多年的温柔情感,两人之间萌生了母子一般的依恋。

当朵拉遇到那个卡车司机,朵拉以为遇到了自己爱情,她用借来的口红来打扮自己,当朵拉失望的坐在哪里时,小约书亚捧着她的脸告诉她口红很漂亮,这对朵拉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安慰。

当影片结尾小约书亚追出去的时候,有一种最原始、真挚的情感慢慢浮现。

最后孩子追着她的汽车一路跑,然后她一直难以抑制的哭泣,我也难以抑制的落泪...

她也哭了,不只是为了与那个孩子的离别,更是为了她可以穿着新衣上路了,那新衣,是她和那个孩子又一次为人书写希望并把信全部寄出后,孩子用诚实的劳动所得为她购买的。

他让她发现了人生的美丽,并将照亮她今后的生活,会提醒她:希望是存在的,只是它需要我们相信它的存在,相信寻找的过程,相信寻找的勇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