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教書匠”

“三代”不了教師情

俗話說,家有半升糠,不當孩子王,可在勝利鎮南新汪村,杜汝才一家三代人卻都義無反顧的選擇當“孩子王”,立足鄉村幾十年,用一腔熱血去傳承教育,擋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蠟燭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三代從教,矢志不渝

家中的第一代教師就是杜汝才的父親杜彥明。新中國成立了,杜彥明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臨沂師範,在當時幾千人的村子裏,一下子成了名人,成爲全村人的驕傲。1955年畢業後,曾在沂水縣四十里堡鎮工作。可杜彥明一心掛念着家鄉,只因他在外求學時,家裏全靠鄉親們幫忙,所以他認爲必須得回來,以便報答曾經幫助過他家的鄉親們。於是,在1957年杜彥明回到郯城,一直在勝利鎮中心小學任教。杜彥明現在年齡大了,每次孩子們去看望他,他總是要囑咐孩子們要勤勤懇懇做事,堂堂正正做人。這似乎成了杜汝才家裏的家訓,也是杜汝才一家人至今秉承的家風。

杜汝纔是家中的第二代教師,他是家中的老大,因爲前期父親在外工作,家中所有的重活都壓在他一人身上,上學只能上半天,下半天要回家掙工分,儘管情況非常艱苦,但是他還是堅持讀書。10年動盪時期,杜汝才一次次被迫離開學校。越是在逆境中,越是激發杜汝纔對知識的渴求,不畏艱難險阻,寧肯餓肚子,也要讀書。人生都是有遺憾的,杜汝才的遺憾就是最終錯過了勝利在握的高考。後來在父親的影響和勸導下,杜汝才紮根基層一線,當起了當時沒有人願意幹的民師。因爲民師一個月幾塊錢的工資很難養活一家人,工作之餘他還要忙於生計。條件雖然艱苦,生活雖然清貧,但他在教育事業上任勞任怨,一干就是30餘載,現在杜汝才也馬上面臨退休。但他的熱情卻沒有減退,疫情期間,他不會電腦,就用最原始的辦法,把解題思路寫在紙上,再拍照片發到學生羣裏,便於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保證了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杜汝才身體不好,曾患過腦溢血,在學校缺人手的時候,他一刻不願停下來,剛出院沒幾天就主動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上,就是因爲心中那份“爲了教育”的執念。

杜汝纔在周圍四里八鄉頗有影響力,人人誇讚。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學生和家長的心目中樹立了好的口碑,爲教師這個職業樹立了好的形象。正因如此,杜汝才的兒子杜曉飛從小就埋下了長大後成爲教師的種子。

長大後,杜曉飛報考了師範專業,畢業後,2010年他也如願通過了教師資格證書考試和教師編制考試,成爲人民教師隊伍中的一員,成爲這個家庭第三代教師。杜曉飛秉承父輩的心願,回到了勝利鎮,也就是父輩們曾經“戰鬥 ”過的地方。任教十年間他牢記父輩“勤勤懇懇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囑託,勤奮學習,認真工作,先後獲得教學質量獎、先進教育工作者等稱號。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妻子和他叔叔家的妹妹也先後加入了“ 蠟燭”的行列,讓這個教書匠的家庭更加的壯大起來。

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斷耕耘,默默奉獻,平凡又不平凡!杜汝才時常教育孫子,希望他將來能成爲這個家庭的第四代教師。我們相信,在良好家風家訓的薰陶下,教育之花會愈加的燦爛!(杜明涵)

2020年第375期/總第2080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