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是人类科学发展的长期目标,以神经计算和类脑智能为代表的脑科学是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研究热点。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李莹带领课题组的成员一起攻坚克难,以啮齿类(小鼠)和非人灵长类(狨猴)为模型,应用和研发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在感觉输入到行为输出的各个阶段,研究社会信息在大脑中的编码机制,以此来探秘人类脑神经“密码”。

9月7日下午,李莹正在实验室内对小鼠中央杏仁核团的功能进行研究,观察激活或阻断中央杏仁核内表达Greb-1的神经元小鼠打斗、交配等社交功能的影响及潜在神经机制。

据了解,李莹于2007年至2013年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就读博士,主要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从事神经—免疫调节方向的研究。2013年4月至2019年7月在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开展博士后工作,2019年8月起,李莹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担任独立研究员,从事动物社会行为和情绪方面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类的疾病比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大脑出现病态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异常行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觉得研究大脑尤其是研究一些跟社会行为相关、情绪相关的问题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些精神类的疾病,为寻找一些治疗方法提供潜在的帮助。”李莹说。

经过多年的钻研与研究,自2011年起,李莹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4篇SCI论文,分别发表在细胞、发育细胞等国际一流期刊,总引用超过300次。李莹在博士期间获得吴瑞奖和中科院院长奖。在博士后研究期间,获得欧洲人类前沿科学研究博士后基金支持以及哈佛杰出华人生命科学研究奖。成立课题组后,李莹还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支持以及人类前沿科学研究职业发展奖,而该奖项自2003年颁布以来,仅有5名中国大陆学者获得。

此外,李莹曾分别受邀参加2016和2017年度美国神经科学年会、2019年度亚洲冷泉港行为与疾病神经科学会议、2019年清华大学细胞、环路和行为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并作报告,还受邀参加2018 年哈佛大学神经内分泌会议并作大会主题报告。

李莹表示,接下来,实验室将致力于结合工程、生命科学计算等各方面领域的特长,做出一些交叉性的学科合作,并开发一些新型的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基础科学的临床治疗。

图文/王星月

相关文章